“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真是难得的头脑清醒,他毫不避讳地指出:“美国科学之强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这段话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近年来,美国衰落论甚嚣尘上,昔日的世界头号强国似乎正在慢慢失去它的光环。 但前清华大学教授、现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却对这个观点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在书籍《美国科学正在衰退吗》的序言中写道,美国的强大是远超出大家想象的。 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这个国家都是人类世界的领头羊,今后几十年都不会变。 这并不是施一公对美国的吹捧,而是他结合在美国所见所闻作出的客观评价。 作为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毅然回国加入清华教学队伍的科学家,施一公对祖国的爱和热情无可质疑。 2008年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归国之际,在海内外都引起了一场轰动。 同校的物理系教授更是表示,施一公在美国成就很高,回国简直是疯了。 但在施一公看来,只有游子归乡、报效祖国,才不枉他出国一趟,这才是让人值得骄傲的。 他抛开了美国取得了成绩,回国成了一名朴实无华的教师,又从清华走出来成立了西湖大学。 施一公深知,时代在变化,中国在变得更加强大。 但与此同时,世界也变得更复杂,新一轮的变革正在悄然到来,科技是最关键的因素。 在这条道路上,美国仍然是快步走的状态。 虽然近年来美国衰落的说法广泛流传,但美国的科技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这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是人才规模上。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将“高水平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通过高福利、高自由度等多方面优厚条件,吸引了一批顶尖科学家。 光是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就有70%来自于美国,不乏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大师。 美国的教育体系重视创新,其中很多老牌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吸引了全球更多优秀人才。 迄今为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中科学家的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从1960年到2007年持续增长。 人才是科研发展的基石,光凭美国不断扩张的人才规模,美国的科技未来还会取得更多成果。 其次是美国的科研表现,和上个世纪比起来毫不逊色,在芯片等关键领域都掌握了话语权。 另外,从经济指标来看,美国GDP在2011到2020这10年里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上涨的。 综合来看,从美国的表象来判断它正在衰落,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结论。 施一公曾经在美国留学和工作,对美国的科研环境和水平了解更深,因此给出了不同看法。 其实,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归国数学家丘成桐就曾经表示,美国的一流数学家有300多人,而国内数学家寥寥无几,整体水平远远比不上美国。 这些差距是真实存在的,中国面临的“卡脖子”难题更亟待解决,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加强科技建设。 正是这种对人才和尖端科技需求的紧迫感,日日夜夜敲响施一公心头的警铃,于是他选择了回国参与到建设中来。 当下,我国正朝着科技强国的方向发展,各种科研成果入雨后春笋般一个又一个冒出来。 但施一公认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还不够。说到这里时,他举了一个例子——钱学森晚年之问。 2005年,钱老曾经感慨道:“中国培养了那么多学生,却没有哪个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比。” 这里的感慨说的是“人才创新”,当下的时代在变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为此,施一公决定走一条新的道路。 他创办了旨在发展“创新摇篮”的西湖大学,将所有的经费和力量投入到阿兹海默症的研究中。 “冒险和创新”成了施一公的口号,他带领着西湖大学的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只为取得微小的创新和突破。 最终,他们在2023年找到了可能触发阿兹海默症记忆衰退的“机关”,这个发现意味着,未来我国有望攻破阿兹海默症,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 在施一公看来,美国固然很强大,但他更希望以此为鞭策,激励大家积极创新开拓,不要因为一时的进步,就停下了崛起的脚步。 参考资料: 美国科学在衰退吗,科学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真是难得的头脑清醒,他毫不避讳地指出:“美国科学之强大
悦悦小侃历史
2024-07-31 18:00:05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