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抵达长沙,并作出两个重要的决策,其中就有特赦国民党战犯黄维,但特赦黄维却有很多人不高兴。 这一年是我国国内形势最复杂的一年,以至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要到长沙才能做出重要的决定,而其中一个决定就是“长沙决策”。 这一决策体现了毛主席的英明,哪怕已经到了晚年,可毛主席依旧心系国家,并且在关键时刻还能力挽狂澜。 第二个决策就是关于释放功德林最后一批战犯的决策,当时毛主席还亲自询问了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想要知道功德林里的情况! 华国锋告诉毛主席,功德林里依旧关押着大批国民党的顽固分子,这些人始终不愿意接受改造,态度也十分傲慢。 毛主席毛主席听后表示,以前打地主土豪,是因为老百姓害怕地主土豪,而功德林里的那些人老百姓都不认识,放出来老百姓也不会害怕。 周总理此时则是想到了黄维,功德林里关押着不少国民党重要将领,比如王耀武、杜聿明等人,可这些人早就得到特赦了。 只有黄维还在功德林当中,周总理觉得这些人已经关了20多年了,早就失去了以往的傲气,再改造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毛主席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就给华国锋做了指示,将功德林里所有的战犯都特赦了,这也是功德林最后的一次特赦。 然而想要特赦功德林的战犯需要国务院总理作出报告,然后由人大常委会进行表决,只不过周总理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这件事就由华国锋去办了。 其实当得知功德林最后一批战犯要被特赦,周总理还想着像往常一样,亲自去功德林看看那些曾经的同学,比如黄维。 然而彼时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就算他想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去了。 之所以周总理会惦记黄维,是因为黄维乃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与周总理有师生情谊,而且黄维也是国民党将领中身份最特殊的一位。 正因为如此,黄维在进入功德林以后一直都不服从改造,还期盼着国民党有一天能重回大陆,哪怕王耀武和杜聿明等人被特赦的时候他也死不悔改。 周总理都以为黄维要在功德林中待一辈子了,却不想毛主席在这时提出了释放功德林所有战犯的决定,可见毛主席的胸襟有多宽广。 其实如今的黄维早已没了以前的锐气,20多年的牢狱生涯让他明白,国民党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 他也已经做好了在功德林待一辈子的打算,哀莫大于心死! 可在1975年的3月,特赦所有功德林人员的政策传来时,这位已经没了心气的顽固分子在激动之下居然还作了一首诗。 说实话,诗的水平很一般,不过却全是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在不知不觉中黄维的心态早已发生了改变。 在特赦人员的演讲当中,黄维更是对毛主席进行了一番赞扬,以彰显他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然而黄维被特赦,却有一些人很不开心,这些人都是曾经国民党的高官,却因为黄维的原因成为了俘虏,其中就包括杨伯涛。 杨伯涛曾经也在功德林改造,只不过他思想觉悟高,改造态度好,因此在1959年的时候就第一批被特赦了。 杨伯涛之所以不满意黄维被特赦,是因为他知道黄维在功德林的时候并没有真心悔过,而这背后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杨伯涛曾经也是国民党内部的虎将,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军从来不怂,论战争的指挥能力,甚至还要强于黄维。 只不过黄维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在淮海战役的时候,黄维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但让杨伯涛没想到的是,黄维对于大型战争的指挥能力实在是欠缺。 在淮海战役失败以后,杨伯涛和黄维都成了俘虏,这也让杨伯涛记恨了黄维一辈子,认为是黄维的无能才导致他战败被俘。 比如在杨伯涛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的儿女了,但他嘴里却依旧念叨着“黄维是外行”。 黄维从功德林出来以后,也很少有曾经的国民党将领与他联系,可见黄维在淮海战役当中得罪了多少人! 周总理其实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因此才想着在特赦的时候亲自去见一见黄维,一方面看看其有什么困难,另一方面也想了解一下黄维的思想觉悟如何,只可惜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成行。
1974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抵达长沙,并作出两个重要的决策,其中就有特赦国民党
洋洋爱说史
2024-09-05 20:43:23
0
阅读: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