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凛冽的寒风中,高志嵩与官兵默默地等待着,他们手中紧握着已拧开盖、拉

洋洋爱说史 2024-09-10 18:27:44

1937年,在凛冽的寒风中,高志嵩与官兵默默地等待着,他们手中紧握着已拧开盖、拉出引线的手榴弹,准备用这最后的爆炸声,作为南京雨花台上最后的誓言。   1937年12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战火的硝烟席卷了整个中国。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更是处在了日军进攻的矛头之下。   在占领上海之后,日寇兵分三路,以锐不可当之势直逼南京,企图一举拿下这座象征着中国心脏的城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城防显得尤为重要。 而雨花台,这座位于南京城南的天然屏障,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被誉为“金陵南大门”。 在此,中国守军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生死对决。   日军为了攻占这座重要的阵地,调集了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等精锐部队,兵力达数万人,且装备了大量重武器。   而中国守军方面,虽然由经验丰富的孙元良将军率领第88师进行防守,但他们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已经遭受了严重损失,兵力锐减至数千人,武器装备也远不如日军。   虽然遭遇了重重困境,88师的官兵们仍旧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他们屡次成功抵御,以生命和勇气构建起坚固的防御阵地。   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日军援军的陆续抵达,战况日趋紧张。 关键时刻,国军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撤出淞沪战场,退守南京。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志嵩率领的264旅被紧急调遣至南京城。 这位广西岭溪的英勇将领,肩负着城南中华门一线的重要防御任务,准备迎战即将来犯的敌军。   高志嵩,出身于广西岭溪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自幼便博览群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当地担任高小教师,以知识启迪乡里的孩子们。 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报国的热忱,渴望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   1924年的秋天,高志嵩的人生出现一次重大转折。 他顺利考入黄埔军校,自此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在军校期间,他孜孜不倦地钻研军事知识,刻苦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精英。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高志嵩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国民革命之中。 他追随北伐军四处征战,屡建奇功,战绩卓著,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12月4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面对日军陆空火力的猛烈攻击,高志嵩与将士们凭借着简陋的工事和手中的步兵武器,进行了殊死的抵抗。   12月11日,日军对雨花台、中华门第264旅阵地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高志嵩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沉着冷静地应对着敌人的每一次冲锋。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多次率领敢死队逆袭日军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白刃战。 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他甚至被一名日本士兵狠狠地咬掉了一只耳朵,但鲜血和疼痛并没有让他退缩半步。   然而,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中国军队逐渐陷入了绝境。 到了12月12日,当日军再次发起疯狂进攻时,坚守在雨花台和中华门阵地的中国军队已经弹尽粮绝。   面对即将冲上阵地的敌人,高志嵩怒吼道:“把身上的手榴弹都拿出来,敌人如果过来了,让我们把爆炸声当成自己最后的誓言!”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264旅的官兵们没有退缩、没有妥协,他们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随着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包括高志嵩在内的所有战士都壮烈殉国、无一生还。   雨花台战役的失利给南京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预示着南京的陷落已经在所难免。 随后的日子里,南京遭受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屠杀和劫掠,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的伤痛。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守军将士们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雨花台战役的最后时刻,高志嵩与部下官兵的英勇牺牲,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有力回击,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深刻诠释。   信息来源: 南京保卫战之八十八师血战雨花台--抗日战争纪念网

0 阅读:21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