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位94岁的老太太在翻阅杂志时,看到一处内容,突然泪水盈眶。她颤抖着

洋洋爱说史 2024-09-19 15:30:58

1987年,一位94岁的老太太在翻阅杂志时,看到一处内容,突然泪水盈眶。她颤抖着手,喃喃自语:儿子离家30年,连他爹去世也没回来,原来是有苦衷啊……   老太太的三儿子为何人间 “蒸发”三十年?究竟是什么样的使命让他如此决绝?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家急需强大的海防力量来保卫国土。   黄旭华,这位年轻而充满抱负的科学家,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毅然投身到了核潜艇研制的伟大事业中。   1958 年,在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转折的年份里,黄旭华的人生迎来了重大的变革。   那时的上海,繁华与喧嚣交织,黄旭华在这里默默耕耘,为国家的船舶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一封神秘的调令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黄旭华被秘密从上海召至北京,他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副总工程师。“这项工作保密性极强,一旦进入这个领域,就可能再也出不来了。而且,你要做好一辈子当无名英雄的准备。” 这些话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   他可以想象,如果选择接受这个任务,就意味着要与家人彻底断绝联系。但黄旭华没有丝毫犹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事业的忠诚,让他坚定地接下了这个重任。   黄旭华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道路,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   这个信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斗志。   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旭华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中。他们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文献中,如同饥饿的学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宝藏。   每一页纸张、每一行文字,都可能隐藏着关键的线索,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仔细地筛选、分析、研究。   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料,他们四处走访,无论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只要有曾经参与过核潜艇研究的专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踏上征程。   有时候,他们满怀希望地赶到一个地方,却发现线索早已中断;有时候,他们费尽周折找到的专家,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提供有效的信息,但他们从未放弃。   黄旭华带领着团队成员们,拿起算盘、计算尺等简陋的工具,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计算之旅。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公式,都经过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核对,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   然而,命运却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时刻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父亲和二哥相继去世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刻,他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   寂静的夜晚,只有思绪在飘荡。这些年,黄旭华没有在父母面前尽孝,更是没能送父亲和二哥最后一程。   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但他强忍着悲痛,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他知道,只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中,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让父亲和二哥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   终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了。那一刻,黄旭华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如同汹涌的海浪在他的内心翻腾。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战士,继续在核潜艇的领域里探索创新。他带领着团队成员们,深入研究核潜艇的各项技术,从动力系统到武器装备,从通信技术到隐身性能,每一个方面都力求做到极致。   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时间悄然流逝。终于,在 1988 年 9 月,中国导弹核潜艇成功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这一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真正拥有第二次海基核打击、核威慑战略力量的国家。   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加坚实地位的象征。   此时,距离黄旭华离家已有三十载,家人对他多年来的经历一无所知,街坊邻里更是认为他是个不孝子,居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家。   直到,黄旭华的母亲收到了一本杂志,看到关于“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经历,她才明白,原来儿子这30年的时间,全部扑在了核潜艇事业上。   不久后,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家乡,看到华发丛生的母亲,他的心中愧疚难当。 黄母却安慰他:好样的,你爸爸在九泉之下也会为你感到自豪。   黄旭华,这位被誉为 “中国核潜艇之父” 的伟大科学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了个人的情感,用三十年的时光,铸就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辉煌。

0 阅读:152
洋洋爱说史

洋洋爱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