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5日,经济学家马光远在采访中“炮轰”调休制度,他毫不留情地表示:“这种调休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扰乱社会资源的行为!”
“真是越来越不想放小长假了!”“能不能不调休,我好累啊!”这样的感叹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与往常假期来临时人们欢欣鼓舞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文主要参考信源:①鲁中晨报.特别极端!专家:一个月调休5次匪夷所思,八月十五难团聚违背传统.2024.09.15;②大象新闻.调休到底好还是不好?专家称调休是对社会资源的扰乱.2024.09.14)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不难察觉到人们对当前假期安排的疲惫和抗拒。这种情绪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现行调休制度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频繁的调休安排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为了凑出一个较长的假期,往往需要在前后的周末“补班”,这使得人们在假期前后都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难以真正放松和休息。
其次,调休后的长假期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等问题,这使得本应轻松愉快的假期变成了一场“苦旅”。此外,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调休可能意味着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大的工作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学家马光远在采访中对调休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调休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扰乱社会资源的行为!
因此,马光远建议取消频繁调休,他指出,像中秋和国庆这样的大假期,连续五周的调休安排意味着一个月内要调整五次作息,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不寻常了。
在马光远看来,频繁的调休制度导致了人流、物流在短时间内的集中爆发,这不仅加重了交通压力,也给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平日,这些资源可能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假期则又供不应求,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马光远还对中秋节的具体假期安排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中秋节本应是家人团圆的日子,但在当前的安排下,中秋节恰好是三天假期的最后一天。这意味着许多远在外地的人可能要在团圆之夜奔波在归家的路上,这与中秋节团圆的传统观念相违背。
他建议,至少应该保证中秋假期在农历十五和十六一起休假,以便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马光远的观点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他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指出了当前调休制度的弊端。
然而,也有人对马光远的观点持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调休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工作的人们能够享受到较长的连续假期,这对于需要长途旅行或者与家人团聚的人来说是有益的。
他们担心,如果取消调休,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法享受到足够长的假期。还有人指出,调休制度的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执行的方式,应该考虑如何优化调休安排,而不是完全取消。
此外,一些人提出了折中的建议,比如减少调休的频率,或者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假期安排更加灵活。还有人建议,可以考虑增加法定节假日的天数,以减少对调休的依赖。
马光远的言论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调休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反映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工作与休息,如何让假期真正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无论最终的解决方案如何,这场讨论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这个过程中,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平衡各方利益,将是制定合理政策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假期的初衷——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真正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对于马光远教授的这一看法,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