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麦琳的讨论给我整不会了。就是她明明有那么多问题,那些问题已经客观呈现,确实让人感到很难受,甚至想起自己也遇见过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有多抓狂。 但是舆论很奇怪。一波人把她妖魔化,往魔女恶女的方向引导。另一波人又极力替她开脱,说讨厌她就是厌女。这两种思路我都一点也不认可。 麦琳不是我妈,看大家对她的讨论,我却代入了我妈。但凡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人,向外人表达这种伤害时,就一定有人劝你:你妈也为你付出很多。是的,付出很多。但付出和伤害是两条平行线,无法彼此取代,也无法彼此抵消。不能因为伤害,就忘了那些付出。也不能因为付出,伤害连提都不能提。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通常哈,推崇阿德勒的人,会诟病弗洛伊德抱着过去不放,钻牛角尖,想不开。推崇弗洛伊德的人,又觉得阿德勒冷冰冰,没人性,为啥看不见我,只想解决我。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两种思维都很认可,我认为它们适用于不同阶段。当一个人,长年累月被原生家庭打压,他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你告诉他“父母也对你付出很多”,是变向捂嘴,意思是“你可知足吧”。这种看似理性的声音,会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伤害只有被看到了,被承认了,才有可能被消解。阿德勒的目的论,在伤害被消解之后,当事人也想朝前看时,会非常非常管用。 我觉得对于麦琳的讨论也是,不用代入感太强,把自己遇见这类人所遭受的不愉快和委屈,统统投射给她。也不必因为她是女的就批评不得,分析不得,她身上确实有很大的问题,而这问题只有她自己能解决。天底下没一个伴侣,能接得住目前麦琳的情感需求。她想要的那一套李行亮提供不了,这不是李行亮的错,只是因为一个人没办法完全按照伴侣的心意变成另一个人。 就是说,我希望大家都能就事论事,豇豆一行,茄子一行,更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扣帽子。不管扣她魔女的帽子,还是扣她是全职主妇所以很伟大的帽子,都很奇怪。
最近大家对麦琳的讨论给我整不会了。就是她明明有那么多问题,那些问题已经客观呈现,
哲昌与世界
2024-10-30 22:53:2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