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儿(2) 沱口,我的梦始之地(一) 上世纪的1982年4月底的某日上午,我们一行三人携带着工作用的设备,生活用具,在棒棒们(搬运工)的协助下,吃力的攀上江岸与陡坡,抵达了沱口水文站。 沱口位于当时四川省万县市长江上游约10公里的南岸,因一大片裸露向江心突出的岩石,在此地形成很大的回水区域而得名。这里远离市区,人流稀少,不通公路,来往市区的人们只能依靠每天几趟的渡轮。 沱口一个很小的地方,名不见经传。当年坐轮渡抵达时,站在船舷向安岸上去望去时,唯一醒目建筑是半边掩映在树林中的二层小楼,那就是沱口水文站。 水文站的背后是陡峭的岩壁,高度目测比二层楼房高出了近十倍之多,左右连绵了有几公里看不见边。岩壁上面看上去是平整田园,隐约点缀着些农舍和高大的树木。更远处的是连绵不断地高山,不知延伸去往了何方。 在水文站住下后,第一件事就是尽快架设、调试好设备,为5月1日正式开机发送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带了两部短波电台,主设备是台功率为50瓦的电子管天台,体积与重量都很大,忙了半天才安装到位。另一台是晶体管的小八一短波电台,体积小巧,也不重,基本从箱子里掏出来打开开关就能用,但功率较小通信质量相对差一点,作为备用。为了防止停电,还准备了手摇发电机,也要架设好以备不时之需。 我们去沱口的三个人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姓林,比我大4岁,也就是23岁,我叫他林哥,是我们这个电台组的负责人,也就是台长。另一个只比我大了3个月,我叫他强哥。他们俩参加工作早我一年,经验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我是1981年12月31日入的职,经过不到4月的报务培训就被领导安排到沱口水文站来工作。 我们具体要做的工作,就是每天将水情信息,通过摩尔斯码的方式,用短波电台发送回单位。看过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或《听风者》人应该都知道,当电台里滴滴答答声响起的时候,就是信息在空中传递,只不过他们发送的是情报,我们传递的是水情信息。 为啥说沱口是我的梦始之地呢? 因为这是我开始接触水情信息的起点站,在我以后42年的职业生涯里,每一天都在与水情信息打交道,从来没有离开过,直到2023年11月1日退休离开。#巴蜀之旅第一站#
那些年,那些事儿(2) 沱口,我的梦始之地(一) 上世纪的1982年4月底的某
踏遍青山绿水人未老
2024-10-31 12:13: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