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为何强烈反对建粒子对撞机? 2016年9月,一场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超大

洛风阐社会 2024-11-01 14:35:46

杨振宁为何强烈反对建粒子对撞机? 2016年9月,一场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造超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争论在科学界爆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院士公开发声,强烈反对中国投入巨资建造这一大科学装置。这一表态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争论的导火索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的"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项目。 这个项目野心勃勃,计划建造一个周长约100公里的巨型对撞机,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还要大四倍。如此庞大的工程,自然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讨论。 杨振宁在其公开文章中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他认为,建造如此大型的对撞机,费用将是一个无底洞。 根据他的估算,项目预算可能超过200亿美元,约合1335亿人民币。这笔巨额投资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杨振宁指出,中国目前还有大量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些领域更需要资金投入。 然而,支持建造对撞机的科学家们并不认同杨振宁的观点。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迅速做出回应。 他表示,CEPC项目将分两个阶段进行,总投资约1400亿人民币,远低于杨振宁的估算。更重要的是,王贻芳强调,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更是推动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 争论很快升级,更多的科学家加入讨论。支持方阵营中,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表示,这个项目得到了美国和欧洲物理学家的广泛支持。 他认为,通过建造大型对撞机,中国不仅可以在相关领域成为领跑者,还能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华工作,对中国科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反对声音也不甘示弱。除了杨振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岳良等人也表达了担忧。他们认为,高能物理研究对人类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有限,投入如此巨资是否值得存疑。 争论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经费问题。对于对撞机能否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双方也存在分歧。杨振宁指出,多年来高能物理领域一直在寻找"超对称粒子",但始终未果。 他认为,希望通过更大型的对撞机发现这些假设中的粒子,只是"猜想加猜想"。 支持者则认为,科学探索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王贻芳表示,现在就预言对撞机能发现什么或不能发现什么,都过于武断。 他强调,建造大型对撞机不仅是为了寻找新粒子,更重要的是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如超导技术、低温技术和精密加工等。 随着争论的持续升温,公众也开始关注这个话题。支持者认为,建造大型对撞机有助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长远来看将带来巨大收益。 反对者则担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否会挤占其他更紧迫的民生领域的资金。 面对各方争议,中国科技部表示将审慎评估CEPC项目,努力平衡科研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决策。 日本曾计划建造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但最终因成本问题于2020年搁置。中国的选择无疑将对全球高能物理研究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争论仍在继续,但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一场关于国家发展战略、资源分配和科技创新的大辩论。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争论本身就凸显了中国在面对重大科技决策时的慎重态度和开放姿态。 当前,CEPC项目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然而,从构想到最终决策,再到可能的建设完工,这注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信息来源:杨振宁反对“千亿建超大对撞机”引争论 称费用是“无底洞”)

0 阅读:27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