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02 15:30:54

2000年,金庸被浙大聘为博导,可没一个学生选他当导师。第二年,金庸仍没招到学生。第三年,金庸还是尴尬的光杆博导。2003年他招到3名博士,但这三名博士为金庸带来了更大的尴尬。 2000年,中国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一个拥有三亿读者、全球享誉的名字——竟成了一位“光杆博导”。 他被浙江大学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年来竟没有一名学生选择这位闻名遐迩的导师。这背后是金庸的谦逊,还是名人效应在学术领域的局限? 作为小说家,金庸的文学影响力无疑达到了巅峰。1990年代末,浙江大学在合并扩张后亟需注入更多文化力量,于是邀请他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并给予他博士生导师的资格。 金庸欣然接受,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在学术上的成就远不及文学。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在历史研究领域的确存在不足,学生不选他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这样的“落寞”让他开始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他晚年真正的追求? 这样的“冷遇”并没有让金庸气馁。他认为,作为导师,自己必须为学生尽心尽力,才不辜负浙大的厚爱。因此,金庸决心花更多时间在学术上,将博导身份做好、做实。 他在创作巅峰时毅然转向学术,既是因内心对学问的渴望,也因为自己一生对“江湖”之外的求索之心。 然而,情况在2003年终于出现了转机。这一年,金庸等来了三位博士生:浙江社科院教授卢敦基、北京女博士王剑以及北大、清华双学位的朱晓征。 对于这三位学生,金庸心中感到欣慰,甚至公开称赞他们是“高材生”。但正如江湖中不乏坎坷的险峰,金庸的博士生涯随即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人中,最年长的是45岁的卢敦基。他已是浙江社科院的所长,学术上有不俗建树。他选择金庸为导师,更多是想向这位武侠小说大家学习创作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卢敦基与金庸的相处融洽,彼此更多的是相互学习,卢敦基也尊称金庸为“老师”,令金庸对“博导”这一身份增添了不少信心。 与卢敦基相反,王剑的情况则复杂一些。王剑自入学之初就对金庸充满崇拜,称他为“绝对的大师”,希望从金庸那里学到更多“江湖气”。 然而好景不长,金庸却在王剑入学不久宣布辞职。 对于王剑来说,这段“短暂”的师生关系似乎留下了未竟之意,尽管她最终顺利毕业,但对金庸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个还没来得及学到更多的节点上。 然而,三人中让金庸最困惑的还是朱晓征。她出身于北大、清华,学术基础深厚,进入浙大本计划研读古代思想,但入学后不久便转向五行阴阳理论。 金庸对此研究领域并不擅长,便建议她可以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但这样的“自由”安排却让朱晓征感到不满。 她逐渐质疑金庸的教学方式,认为他并未给予系统性指导,也未能有效传授研究方法。朱晓征的不满让金庸对自己博导的身份产生了动摇,也让这段学术生涯多了些许遗憾。 面对质疑,金庸心中虽感不安,却依然保持谦逊。 他曾对学生说,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或许有所造诣,但历史、政治研究的严谨度与文学创作不同,或许作为文学导师,他能言传身教,但在历史研究上,他的确力不从心。 这种“落差”让他开始反思自己: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之间是否真有界限? 面对这些纷扰,金庸逐渐意识到:自己或许更适合作为一位文学创作者,而非一位严谨的学术导师。 在2004年,他正式辞去了浙江大学的院长职务。虽然离开了学术岗位,但金庸心中的求知欲并未消退,甚至愈加坚定。 2005年,83岁的他选择了另辟蹊径,进入剑桥大学求学,继续追寻历史学的真谛。五年后,他完成了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用行动回应了外界的质疑。 剑桥求学的经历也让金庸深刻体会到学术之路的严谨与求索之难。在年近耄耋之年,他依旧不懈追求,通过学术研究提升自我,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可谓令人动容。 然而,对于金庸这样一位情感丰富的小说家来说,严谨的历史研究与其说是再一次的自我挑战,不如说是他心灵上的一种自我回归。 作为一位作家,金庸作品中的侠客们坚韧而不失柔情,哪怕身陷江湖恩怨,他们依然保持一份温柔的内心。 金庸也曾多次向记者坦言,自己写《天龙八部》中乔峰误杀阿朱时哭得泣不成声,甚至在年迈之时重新修改时,依然难掩悲痛落泪。 或许正是因为他自己也拥有这种“柔软”,所以才能在晚年依旧从容地面对学术的挑战。这种内心的柔软既是力量,也是他的人生底色。 人生如江湖,有胜负,也有遗憾,金庸的学术之旅固然充满波折,却也反映了名人效应在学术界的局限。 作为作家,他达到了顶峰;作为学者,他或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始终在学习、在进步。 金庸的学术生涯不仅为他增添了新的阅历,更让他以自己独有的柔韧面对人生的新挑战。 在武侠文学中,他构建出风云变幻的江湖;而在现实中,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江湖”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正如他所言:“我只是一个求知者,而非一个大师。”

0 阅读:4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