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第四代孙左景鉴想回上海,他写信给上海市委,希望能分一套低楼层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3 15:19:25

1996年,左宗棠第四代孙左景鉴想回上海,他写信给上海市委, 希望能分一套低楼层电梯房,可没想到,身为副市长的女儿竟然直接拒绝。 一个曾为国家贡献毕生精力的医生,在年老体弱时,回到自己曾为之奋斗的城市,期盼着一间安稳的住所,却因为一封信而引发冲突。 1996年,左景鉴,左宗棠的第四代孙,身患膀胱癌,体力不支,渴望回到上海度过最后的岁月。 几十年来,他一直为国家医疗事业奋斗不息,尤其是他在重庆医学院的西迁工作,成就了大西南地区医疗事业的起步。但此时,他的心愿很简单:在上海度过他的余生。 上海,是他一生的城市,他曾在那里工作、生活,也为这座城市的医疗事业贡献了无数心血。然而,左景鉴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普通的楼梯已经成为他每天的挑战。 于是,他写信给上海市委,恳求能为他分配一套低楼层、带电梯的房子。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比他预想的复杂。 左景鉴的女儿,左焕琛,当时是上海市的副市长。她得知父亲的请求后,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作为一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政府官员,左焕琛明白,尽管父亲是家族的长辈,自己作为副市长却不能动用职权为家人谋取利益。 她冷静地拒绝了这个请求,不仅因为房源紧张,更因为她坚守着作为公职人员的原则与底线。她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家庭之间的请求,更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公平性的一次考验。 然而,这个决定对左景鉴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的重创。作为一名有着深厚家风的医学专家,他深知家族中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正是家族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家训,使他从未停下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脚步。左景鉴这一生,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献给了医疗救护事业,不仅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文章,还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中担任了医疗救护工作。 不久后,左景鉴依然未能如愿回到上海,在重庆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骨灰最终撒入长江,随着水流缓缓流向远方,仿佛带着他未完的使命,驶向未知的未来。这一幕,也许是他心灵深处的最后诉求,那个永远未曾割舍的故土。 但这段历史也并非单纯的个人悲剧。左景鉴的故事,是中国那一代知识分子家族责任的缩影。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亲手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事迹,深深影响了后代。 左宗棠的后代无论在医学、文化,还是在社会服务等领域,都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做出贡献。尤其是左景鉴,他的家族传承了“家国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且这种责任感与献身精神几乎成为了家族的DNA。 而在左焕琛身上,同样体现了这种家族的责任感。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她不仅肩负着治理城市的责任,还秉承着家风,坚持原则,尽最大努力平衡家庭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她的拒绝,不仅是因为公私分明,更是对自己肩上责任的一种坚守。 左景鉴的事迹,也让人想起他在西迁重庆时的奉献精神。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放弃上海的优渥生活,带着家人前往重庆,参与建设重庆医学院。 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也彰显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些西迁前辈们,在大西南的贫瘠土地上,用心血和智慧为祖国的医疗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 左景鉴的经历也反映了“西迁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正如话剧《我们的西迁》中所展现的那样,西迁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一代代上医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这段历史。而这种精神,正是从左宗棠到左景鉴,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0 阅读:78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