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万英镑,换算成人民币是82308元,再加上30年的存款利息,如今账户金额高达已经46.7万元 一笔30年前的存款,竟然在1997年悄然浮出水面,变成了四十六万余元。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笔钱的主人,居然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周恩来。可是,为什么这笔存款会存入周总理名下?又为何在30年后才被发现呢?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常规的内部审计时,突然发现了这笔存款。这笔存款存入时间为1967年7月8日,总额为1.2万英镑,按当时的汇率换算,约合82308元人民币。 这笔款项并没有被取走,直到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才发现它,存款的名字赫然写着——周恩来。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作为两袖清风的总理,周恩来怎么会有如此一笔存款? 根据银行的记录,这笔存款并不是周总理个人的积蓄。在周总理收到这笔款项时,他明确表示这是一笔公民的个人捐款,且要求银行不应保留这笔资金。 周总理的这番话反映了他对于人民捐款的严肃态度,也进一步体现了他一贯的清廉作风。这笔钱一度被中国银行总行存入账户,并由历任行长精心保管,直到1997年,经过多年的查询与调查,才最终揭开了真相。 更令人动容的是,经过多年查找,这笔1.2万英镑的捐款背后,竟然是刘本昆和刘道蕊(原名多利·梅史密斯)夫妇的无私奉献。这对夫妇的故事,简直堪称传奇。 刘本昆是清华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曾在中国银行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的革命信念深深影响了他的生活轨迹。 而刘道蕊,一个出生在英国伦敦的普通女孩,也因战争失业而来到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她不仅关心他人的生活,还在得知中国的困境后,积极帮助中国海员将工资汇回家乡。 两人在工作中相识,因正义而结缘。1944年,刘道蕊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发现国民党募捐箱中的贪污行为,她不顾个人风险,采取了行动保护了捐款。 这一事件让刘本昆为她挺身而出,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一对革命伴侣。1949年,两人在伦敦结婚,刘道蕊还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刘道蕊”。 当新中国成立后,刘本昆和刘道蕊决定回到祖国,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为了与丈夫共赴中国,刘道蕊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在1957年,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她成功成为中国公民,并决定与丈夫一起回国,放弃了在英国的优渥生活。两人出售了在伦敦的房产,仅以1.2万英镑的低价出售一套优质公寓,为回国积攒了资金。 在回到中国后,他们积极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刘本昆在中国银行工作,而刘道蕊也为银行的日常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面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夫妻俩毫无怨言,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情。 刘本昆和刘道蕊并没有把那笔1.2万英镑的款项看作是自己未来的“资本”,而是决定将这笔钱捐给国家,支持祖国的建设。 在1967年,他们将这笔款项通过银行汇款给了周总理,并附上一封信,表达了他们的愿望:“我们通过银行给您汇去了一笔款项,这是我们这些年存下来的,我们早就想要将这钱捐献给国家,以此支援国家建设。” 周总理收到了这笔捐款后,虽然感动,却没有动用这笔款项。他认为这是公民的个人存款,钱虽然充满深情,但必须退还给捐款人。然而,因种种原因,款项并没有立即退回,而是被存入银行,最终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 这笔捐款也间接推动了中国银行的历史发展。为了表彰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妇的无私精神,中国银行决定成立“刘本昆优秀青年奖基金”,每年通过该基金奖励优秀的青年员工。 这一奖项至今仍在延续,激励着一代代员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刘本昆和刘道蕊的故事,既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段跨国婚姻的传奇。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的行为不仅在银行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榜样的象征。 周恩来总理的领导风范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他不仅关心国家财产的安全,更关心人民的利益与国家未来的繁荣。 而刘本昆和刘道蕊,则为这种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他们的故事,也在中国银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一笔笔存款的背后,更在每一个为国家努力的普通人身上延续。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查账时,竟发现周恩来总理在30年前存入了1.2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4 17:41:14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