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10日,上海。 沪西中山路旁的一处刑场,两个便衣特务把一个披着长发、两手被铐的女子押下了车。 往近一看,此女天生丽质,身穿红色羊毛大衣,挂着一根内嵌有照片的黄金项链,手上戴着一枚钻石戒指,车灯照耀下,美丽动人风华绝代。 女人临刑时神色依然从容,她回头对即将执行的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涂。”随着三声枪响,女人应声倒地,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女人名叫郑苹如,中日混血儿,曾经是上海第一大画报“良友画报”曾将其作为封面女郎,妥妥的上海名媛。 六十九年之后的2009年,她的青铜纪念像被树立在上海福寿园,雕塑的基座是一座倾斜的十字架结构,横着的背景上模拟了当年西伯利亚皮货店刺杀汉奸丁默邨的情景。 至此,曾经一度蒙受不白的女英雄郑苹如得到“平反”。 1978年,《皇冠》杂志开始连载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而郑苹如正是小说中的女主角。 郑苹如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郑钺,当年他在东京结识了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花子对中国革命颇为同情,两人结婚后花子随着丈夫回到中国,并改名为郑华君。 郑苹如是第二个女儿,从小聪明过人,善解人意,又跟着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在明光中学读书时,遇到后来与她纠缠一生的中学校长——丁默邨。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苹如毅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上海沦陷后,她又凭借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卓越的日语能力,担任抗日的地下工作,成为中统一员,此时年仅19岁。 郑苹如长期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佐中,为抗日做了不少贡献。 不久,一项特殊任务被派给了郑苹如。 因为汪精卫离开重庆后,公开投敌,并在武汉建立政权,中统准备除掉汪精卫身边的大红人丁默邨,而他正好是郑苹如当年就读中学的校长。 于是郑苹如便成为任务执行的最重要一环。 丁默邨这个人,有很大的特点,那便是好色,甚至可以说是色中饿鬼,当如花似玉的郑苹如佯装成涉世未深的少女,投怀送抱时,丁默邨自然喜出望外。 就这样,二人开启了时断时续,若即若离的生活。 中统见时机成熟,布置下手。 第一次行动,郑苹如主动请丁默邨到她家作客,中统事先在郑家附近安排了狙击手,准备一击必中,然而丁默邨诡计多端,他的轿车快到郑家时,他改变主意掉头离去,计划遂告失败。 于是不久又开始了第二次行动,这一次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想把丁默邨诱杀在西伯利亚皮货店,然而正当要实施时,中统上海负责人张瑞京被逮捕,不久将刺杀丁默邨的计划和盘托出,而郑苹如对此全然不知。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在沪西一个朋友家吃中饭,他打电话邀郑苹如前去参加,郑便赶到沪西陪丁默邨直到傍晚。 结束后,丁默邨说要去虹口,郑苹如却想到南京路去,于是两人同车而行,当汽车驶至静安路、戈登路(今江宁路)西伯利亚皮货店时,郑苹如突然提出要去买件皮大衣,并让丁默邨同她一起下车,帮她挑选。 狡猾的丁默邨凭借着职业反应,想到那里不是预先约定的地点,只要停留不超过半小时,照理说是不会有危险的。 既然郑苹如执意要他一起去,不外乎就是想乘机敲他一笔竹杠,也就同意了。 于是他便跟着郑苹如一起下车,进了店陪郑苹如挑选衣服,但当郑正在挑选皮衣时,丁默邨突然发现,玻璃橱窗外有两个短打衣着、形迹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机敏的他觉得形势不对。 于是,便从大衣袋里摸出一迭钞票,向玻璃柜台上一掼,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完扔下郑苹如便急转身向外跑。 郑苹如担心丁默邨又一次逃脱,她不想再与丁默邨纠缠了,于是也朝外面奔跑,可以走了两步,又觉得不对,于是又停住了,行动平静,心中却异常纠结。 此时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统特务,没料到丁默邨会不等东西挑好,就突然冲出店来,因此稍为踌躇了一下,竟让他冲过马路,这时丁默邨的司机见他狂奔而出时,于是提前发动引擎,开好车门,等待丁默邨一上车便离开。 几声枪响之后,丁默邨早已钻进车内,拉上了车门,一颗颗子弹全部打在防弹车门上,丁默邨毫发无伤,扬长而去。 暗杀行动再次失败。 郑苹如,对于两次行动都失败,很不甘心,于是又心存侥幸,决定深入虎穴,孤身杀敌,除掉丁默邨。 于是她继续与丁默邨虚与委蛇,并暗中在身上藏着一支勃朗宁手枪,准备伺机下手。可她不知道的是丁默邨早已布下罗网,等着她上钩。 就在郑苹如与丁默邨分开的第三天,郑苹如驱车再次来到76号见丁默村时,被丁默邨扣住,接着关进了76号的囚室。 1940年2月10日午后4点钟左右,郑苹如被带出囚室,汽车带着她经过七拐八弯,才来到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郑苹如知道她的人生最后时刻已经到来。 三声枪响之后,郑苹如倒下了,23岁的花朵就此凋谢。
1940年2月10日,上海。 沪西中山路旁的一处刑场,两个便衣特务把一个披着
凡梅说历史
2024-11-20 22:11: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