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消灭了100多名日伪军,记者认为这是大胜仗,就来采访,谁知司令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23 12:50:11

1940年,新四军消灭了100多名日伪军,记者认为这是大胜仗,就来采访,谁知司令员却说:“我认为这不是胜仗,这是一个耻辱!” 1940年6月1日,安徽涡阳县北新兴集,阳光洒满大地。新四军第六支队的战士们身着整齐的军装,精神抖擞,正准备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既为纪念“五卅运动”15周年,也是向边区军民展示部队发展成果。八个团列队整齐,主席台上,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激情洋溢地讲话。 然而,危机悄然而至。一名战士骑马疾驰而来,带来不安的消息——北面发现日军汽车部队的踪迹。会场一片骚动。彭雪枫镇定自若,挥手示意,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几分钟后,又有哨兵报告:“日军从四面逼近,最近已不足500米。”这是赤裸裸的威胁。现场气氛变得紧张,但彭雪枫依旧冷静。他走上主席台,振臂高呼:“同志们,鬼子得知我们阅兵,来捧场了!你们说怎么办?” “打!让他们有来无回!”战士们齐声怒吼,士气高涨。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日军蓄谋已久,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主力,却未能得逞。新四军的英勇反击让敌人损失惨重,百余名日伪军被击毙。 可新四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300多名战士血洒疆场。战斗结束后,阅兵场上满目疮痍,简易会堂也被敌人临走前付之一炬。 几天后,记者赶来采访,称这是一场“胜仗”。彭雪枫却摇了摇头,表情凝重:“这是耻辱,不是胜仗。” 他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他说,战士们的牺牲是因为保密工作出现疏漏。原来,为宣传大会,第六支队的报纸提前刊发了消息。这份本为鼓舞士气的报道,却成为敌军情报的重要来源。 “牺牲这么多战士,不值得夸耀。”彭雪枫的这句话让人动容。他深知,胜利不应以鲜血为代价。这是他对士兵生命的尊重,也是共产党人反思自我、追求进步的体现。 彭雪枫,这位“共产党的好榜样”,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兼具的领导者。他早年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新四军的重要指挥员。 他出生于河南南阳镇平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弟弟彭之久是一名医生,后来成为八路军的新军总参谋长,在解放晋南战斗中牺牲,年仅37岁。 彭家不仅出了两位英雄兄弟,还有父亲彭延泰。他在失去两个儿子后,72岁时投身医学事业,创办了河南中医院,为无数百姓带来福祉。 还有族叔彭禹廷,曾在镇平组织地方自治,带领民团剿匪,为乡亲们带来安宁。他在1933年因得罪地方豪强而被暗杀,其精神却被当地人代代传颂。 这样的家庭,何其伟大!他们把家国情怀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无怨无悔地献身于民族复兴。 新兴集战斗是彭雪枫革命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但绝不是唯一的高光时刻。 在1935年的娄山关战斗中,他以绝妙的战术夺下点金山,确保红军顺利北上。这样的战功,足以奠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但真正让彭雪枫不朽的,不只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对士兵、对人民的关怀。 他从不摆架子,与战士同吃同住,关心他们的思想与生活。他深知,打仗不仅是为了胜利,更是为了保护战士和百姓的生命。 1944年的八里庄战斗,彭雪枫亲自指挥,英勇无比。他站在阵地前沿,直接观察敌情。不幸的是,他在最后的追击中被冷枪击中,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震动了全军。张震等部下痛惜不已,称他为“第四师的灵魂”,认为他的离去是新四军不可弥补的损失。 彭雪枫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家、共产党人。他的精神永存于中国的土地,成为激励后人的红色火炬。

0 阅读:75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