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疆知青郝天护给钱学森去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发表的论文错误,钱学

安琪小世界 2024-11-26 19:48:46

1964年,新疆知青郝天护给钱学森去了一封信,信中指出钱学森发表的论文错误,钱学森回信表示自己的确错了,并举荐郝天护投稿《力学学报》,没想到两年过去,仍未刊登。       钱学森,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杰出科学家,在其求学生涯中展现出的严谨学风和高尚品德,奠定了他日后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坚实基础。1933年,年仅20岁的钱学森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扎实的工程学教育,更在一次普通的水力学考试中,表现出了非凡的诚实与责任感。 那一年,交通大学的机械系正处于学术氛围浓厚的时期,教授们严谨治学,学生们勤奋好学。钱学森选修了金悫教授的水力学课程,这门课程以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金悫教授以严格著称,他不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强调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考试结束后,教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评分方式:先用红笔在试卷上标记对错,然后再在试卷的右上角写下分数。 考试成绩公布的那天,钱学森怀着忐忑的心情领取了自己的试卷。当他看到全卷上均被打上“√”时,心中一阵欢喜,以为自己获得了满分。然而,细致入微的他在复查试卷时,发现了一个微小但关键的错误:在一道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教授将“Ns”误写成了“N”。尽管这个错误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水力学这样严谨的学科中,每一个符号和步骤都至关重要。 钱学森深知,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他仔细思考后,决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求教授扣除相应的分数。此举不仅显示了他的诚实,还体现了他对学术规范的高度重视。教授在确认错误后,果断地将他的分数调整为96分。这一行为不仅得到了教授的赞赏,也在钱学森心中种下了诚信和责任感的种子。 这一事件不仅是钱学森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他在学术道路上追求卓越、坚持原则的缩影。尽管在当时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和师生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和挑战,金悫教授仍然将钱学森的试卷妥善保存,并随他一同前往大西南。战争的动荡没有冲淡这份珍贵的记录,反而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凸显其珍贵价值。 多年后,1980年,金悫教授将这份保存近50年的考卷捐赠给学校,这不仅是对钱学森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其在科学事业中不断追求真理精神的致敬。这份试卷不仅记录了一个年轻学生的诚实与责任,更象征着一代中国学者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钱学森的这一行为,反映出他在早年就具备了高度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感。这些品质在他后来的科研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团队管理和科研伦理方面树立了典范。他始终坚持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64年的新疆,一位名叫郝天护的知青在《力学学报》上认真研读着钱学森的最新论文。郝天护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响应号召来到偏远的新疆插队。即使在条件艰苦的农村,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每期《力学学报》必看。   这天,他再次拿起钱学森的论文,逐字逐句地研读,忽然眉头一皱,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地方。他以为是自己看错了,毕竟钱学森是他最敬重的科学家,论文怎么可能有错呢?但郝天护秉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拿起纸笔,对着论文中的公式反复推算。   一遍又一遍,算了整整一个下午,郝天护终于确信,错误就在钱学森的论文里!   于是,郝天护给钱学森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说明了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论文可能存在的错误。信寄出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十分忐忑。一连几天,郝天护心神不宁,总盼望着能收到钱学森的回信。悬着的心终于在一周后落了地。当看到钱学森亲笔写的回信时,郝天护激动得双手发抖。信中,钱学森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对他的细心观察表示赞赏,还邀请他将研究成果投稿到《力学学报》。     得到偶像的肯定和鼓励,郝天护欣喜若狂。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论文,怀揣梦想投稿到《力学学报》。然而,两年过去了,钱学森注意到《力学学报》始终没有刊登郝天护的论文,感到十分纳闷。他立即写信询问杂志主编,得知主编认为文章有损钱学森的声誉,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因此一直压着稿件没有发表。   钱学森霍当即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所谓的"名誉",真理和学术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他严正要求主编尽快安排郝天护的论文发表,一旦有人提出异议,他愿意出面为文章作保。在钱学森的坚持下,主编最终同意了论文的发表。

0 阅读:50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70

用户10xxx70

9
2024-11-30 18:58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致敬伟大的钱老

陈师傅

陈师傅

2
2024-11-26 20:10

钱老让人尊敬!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