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女子花费2.9万元,购买了一款重达49.18克的黄金手镯,还额

事友看过 2024-12-02 18:49:09

2024年,上海,女子花费2.9万元,购买了一款重达49.18克的黄金手镯,还额外花费25元进行送检,显示是真品。一个月后她送往奢侈品店进行回收时,剪开手镯里面竟然流出了疑似水的透明液体,手镯的重量缩水了2.51克,她随之遭遇了1500元的经济损失。 信源:新京报2024年11月13日《揭秘假黄金骗局:合金、低纯度黄金被包装成足金售卖》 你有没有想过,你视若珍宝的金饰,可能只是披着黄金外衣的“李鬼”? 黄金历来被视为财富的标志,但现在的黄金市场却充满各种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投资黄金须谨慎,虽可能带来丰厚回报,但风险亦不小,黄金作为人们心中的“保值神器”,总是在经济不稳时成为众人追逐的焦点。 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潜藏着高风险。市面上黄金欺诈的手段层出不穷,让许多人在投资黄金时遭受重大损失。 您或许以为自己买到了宝贵的“金子”,可实际上却可能是“外表光鲜,内里破败”,彭女士的经历就是黄金市场混乱的一个缩影。 今年9月份,彭女士在被誉为“珠宝圣地”的深圳水贝,看上了一个古色古香的素圈手镯。 重达49.18克,标价2.9万元,比正常市场价格低了近8000元。 面对这样的低价,谁能不动心?彭女士自然也是心驰神往,但她也明了“便宜无好货”的常理。 为了心安,她花去25元进行了一次鉴定,结果显示手镯的黄金纯度为999‰。 这下彭女士自以为万无一失,仿佛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满心期盼着金价攀升到来时再出手。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金价上涨,彭女士喜不自禁地前往回收店铺兑换现金,却被告知手镯被“注水”了!那2克多的水分,意味着她损失了1500元。 那25元的鉴定费,换来的却是1500元的沉痛教训,彭女士的“捡便宜”梦想瞬间破灭。黄金的造假手段真是层出不穷,令人大开眼界。 彭女士遭遇的“注水金”还算是小儿科,更有那些使用“高科技”造假的手段。 有些犯罪分子会在金饰中注入水或其他液体以增加重量,这样就能按更高的价格出售。这类手法极具隐蔽性,普通的检测手段根本难以察觉。 金属掺杂,在黄金中混入白银、铜、锡等价格较低的金属,冒充纯金,借此牟取暴利。 合金仿冒,如越南沙金、南非锡金等合金,成本仅有几元一克,但外表与黄金相似。 不法之徒用这些合金假冒黄金,以高价出售,利润惊人。为了使假黄金看起来更加“真实”,不法分子还会伪造鉴定证明、品牌包装,甚至成立假品牌,将假黄金装扮成真品,欺诈消费者。 黄金市场的混乱并非短时间内形成的,监管缺失也是原因之一,一些检测机构设备落后,检测标准宽松,甚至与不法商贩勾结,出具假的鉴定证明,为造假者提供了掩护。 在金光闪闪的黄金市场里,消费者们往往因对黄金鉴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容易坠入商家编织的迷魂阵。 他们痴迷于鉴定凭证的无上权威,殊不知一些证书本身便系伪造之物。 黄金的价高和作假的低成本构成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利润深渊,某些人便冒着风险打造假金,潜行于市场之中。 那么,在这黄金泛滥的市场里,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权益? 首要之策,当属挑选信誉卓著的商家,细细审视他们的评价与名声。 接着掌握黄金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其纯度与重量,武装自己的知识防线,骗子便难以遁形。交易时刻,每一张票据、每一份证据都需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的维权行动。 遇到疑难,立即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团体求援。 购金之时,选择知名品牌的专柜或合法的销售渠道,虽价稍高,质量与售后服务有保障。 细致审视每一份鉴定证明,勿信无名机构所为,只接受如NGTC此类权威组织的认证。深入学习黄金鉴识技巧,洞悉黄金的自然属性、造假的常见手段及假证的识别方法。 观察黄金色泽、光芒,用手感测其重量,检查其是否有钢印,通过与真金的对比,做出初步辨识。 利用验金石、验金水等资源做进一步的测试。保存好购物发票、鉴定证明以及和商家交易的影像证据,为将来可能的维权储存弹药。 严打黄金欺诈行为,需监管部门铁腕执法。 增强市场巡查力度,对假金制品的制造与销售毫不留情地打击,对违法者施以重罚,使其畏惧于法。完善相关法规,增加违规成本,让不法之徒不敢轻举妄动。 在黄金的市场海洋里,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投资和消费都要慎重。 黄金市场既蕴藏机遇,也暗藏危机。投资者需保持清醒,不为捡便宜的妄想所左右。 记住,好事不会从天降,等待你的常常是暗藏的危机。购买黄金时,多做比较,别单单被低价所吸引。 唯有提高警觉性,精通辨识技能,妥善保存证据,我们的钱包才能在黄金市场上得到真正的守护。

0 阅读:3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