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一名23岁女子,按了按胸前的东西,和丈夫互看一眼,随即,抱起2岁的儿子,一家三口,跃进了渤海湾。
1946年,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内战的阴云笼罩在中国大地上,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为了理想信念奋斗牺牲。
董健民出身于河北省宁晋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出身贫寒,但她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坚定和智慧的光芒,从小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她立志要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健民16岁那年,她的叔叔从外地回来,给她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叔叔眼中闪烁的光芒和激动的语气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董健民,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去。
1939年,董健民来到延安,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在延安,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参加各种抗日活动,黄土高原的艰苦生活没有磨灭她的热情,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她常常和同学们围坐在窑洞里,借着昏暗的油灯光芒,讨论国家的前途和革命的道路。
凭借出色的表现,董健民很快就被选拔到中央机要科工作,她负责处理重要的情报文件,工作认真细致,深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每当看到自己经手的情报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时,她都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在中央机要科工作期间,董健民结识了钟琪,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就坠入爱河。
1943年,他们在延安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婚后不久,董健民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
1946年春天,董健民和钟琪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前往东北收集情报,为了安全起见,上级决定让他们走水路,从青岛乘船前往大连。
第二天一早,他们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到青岛码头,董健民紧了紧怀中的孩子,码头上人来人往,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生怕被人发现行踪。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一个汉奸出卖了他们的行踪,就在船只驶出青岛港不久,敌人的追击船就出现在了海面上。
董健民和钟琪站在甲板上,看着越来越近的敌船,心中充满了焦虑,海风呼啸,浪花拍打着船舷,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处境担忧,钟琪紧紧握住董健民的手,低声说:"别怕,我们一起面对。"
船长接到消息后,立即调转船头,试图甩开追击,但敌人的船只速度更快,很快就追了上来,甲板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其他乘客也意识到了危险,开始惊慌失措。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董健民和钟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决绝,他们知道,绝不能让重要的情报文件落入敌人手中。
董健民抱起熟睡的儿子,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轻轻吻了吻孩子的额头,喃喃地说:"对不起,妈妈只能带你一起走了。"钟琪站在一旁,默默地流下了男儿泪。
他们来到船舷边,回头看了一眼阳光下的大海,董健民深吸一口气,对钟琪说:"我们走吧,为了革命,为了新中国。"
董健民和钟琪紧紧抱着儿子,毅然跳入了茫茫大海,冰冷的海水瞬间吞没了他们,但他们的心中却燃烧着炽热的革命火焰。
海面上激起了巨大的水花,又很快平静下来,船上的人们惊呼着,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敌人的船只赶到时,只看到了平静的海面,再也找不到董健民夫妇的踪影。
董健民和钟琪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用行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事后,他们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回忆起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有人说起董健民工作时认真细致的样子,有人回忆起钟琪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他们的事迹在革命队伍中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的人为革命事业奋斗。
1981年,在和平年代,人们并没有忘记董健民夫妇的英勇事迹,经过调查和核实,组织决定追认董健民、钟琪为革命烈士。
会场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听着主持人讲述董健民夫妇的事迹,当讲到他们最后跳海牺牲的一幕时,许多人都落下了眼泪,他们的牺牲是悲壮的,更是伟大的。
董健民和钟琪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的赞歌,他们的牺牲是个体的,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永恒的。
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