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接手这个国家时,国家只有5.4亿人,人均寿命才35岁,文盲率高达80%,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国家人口突破9.3亿人,人均寿命高止65岁,文盲率下滑到了20%。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着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刻,中国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只有5.4亿人口,人均寿命仅35岁,文盲率高达80%,战争的创伤、经济的落后、教育的匮乏、医疗卫生条件的恶劣,无不考验着这个新生政权的执政能力。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毛主席和他的同志们迎难而上,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就是土地改革是新政权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当时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工业化是新中国面临的另一大挑战,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启动了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涵盖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等领域,这些项目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
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推广扫盲运动,各地建立了夜校、业余学校,开展工农业余教育,1956年,全国扫除文盲运动委员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扫盲工作,到1965年,全国15-45岁人口的文盲率已降至38.1%,比1949年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
更让人庆幸的是在外交领域,新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在东亚的霸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增长到9.3亿,人均寿命提高到65岁,文盲率下降到20%,工农业生产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也显著改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毛主席时代的中国,走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和成就的历程,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尽管这段历史也存在争议,但它无疑是中国从贫弱走向崛起的关键阶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这才是我们一生追随的“明星”!
参考文献: 原文登载于人民网 2009年 12月 28日 关于“ 1949―1976年:毛主席时代最有价值的历史遗产”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