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食堂每年亏200万元,27年来公司员工却无一人患癌,被称为中国最“傻”的公司,学不会大众思维。 你能想象一个企业,每年在食堂上亏损200万元,却始终没有裁员、也没有调低员工福利吗? 如果这家公司还是一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运作的民营企业,你是否会觉得它“傻”? 然而,常青公司,这家自1997年创办至今已持续27年的企业,却被外界冠以“最傻”的标签,原因正是它坚持为员工提供健康饮食,即便这项投入在短期内并未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 常青公司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制造的民营企业。公司员工近千人,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常青公司依然坚持一个“傻乎乎”的理念——健康第一。 从2005年开始,李建国,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就决心投入大量资源改善员工的饮食。食堂每年亏损200万元,为了员工的健康,李建国愿意承担这些“傻”的成本。 公司食堂的转型是这一决策的开端。起初,食堂提供的依旧是油腻重口味的传统餐点,缺乏营养的食物让员工的健康亮起了红灯。 胃肠不适、慢性病、常见的疲劳症状,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李建国意识到,健康的员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 于是,他请来了专业的营养学专家,对食堂菜单进行全面改造,推出了低油低盐、高营养的饮食方案。蔬菜水果的比例增多了,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搭配也使得员工的饮食更为均衡。 虽然李建国的决策看起来充满理想化的色彩,但他深知,健康的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改善,更是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忠诚度。 虽然初期,这种健康饮食并未得到员工的热烈欢迎——许多人习惯了传统的油炸食品和高热量餐点,认为这些“健康食品”口感单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们逐渐体会到健康饮食的益处。疲劳感减少了,精神状态变好了,工作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餐饮调整,它实际上是在为员工的未来投资。李建国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市场竞争,而是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模式。 尽管外界对常青公司这种“傻”的投入充满了质疑,甚至认为它过于理想化,李建国依然坚定不移。他说:“我们投资的是员工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员工,才会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企业开始大幅削减成本,减少员工福利。然而,常青公司却坚持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食堂改造和员工健康福利。 甚至在经济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常青公司仍然没有减少这一投入,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对员工健康的关注。 这一决定最终也得到了回报。随着员工健康水平的提高,常青公司不仅在员工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上收获了可观的成果,公司的整体业绩也迎来了新的高峰。 2009年到2012年,公司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而且,常青公司在员工中树立了一个鲜明的企业文化标杆:员工不仅是公司的核心资产,更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 然而,这样一个有着独特企业文化的公司,始终无法摆脱外界的非议。在2009年,常青公司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年亏损约200万元,几乎完全来源于食堂的亏损和员工福利投入。 很多业内专家和投资人都对常青公司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这家公司“傻到极点”。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任务应该是盈利,员工健康和福利固然重要,但公司若无法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这些投入只会让公司陷入困境。 对于外界的批评,李建国没有丝毫动摇。他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公开回应:“我们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长远的,而不是短期的。 短期亏损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暂时的,员工的健康才是我们真正的资产,只有员工健康,公司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李建国并没有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通过行动让批评者渐渐看到了常青公司的独特价值。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健康饮食逐渐被更多员工接受,公司的员工满意度不断提高。 2015年,常青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员工的整体满意度达到了92%。其中,80%的员工表示,公司的健康饮食政策是他们选择长期留在常青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青公司通过持续的投入,证明了一个事实:健康饮食不仅是提高员工生活质量的工具,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秘密武器。 随着员工身体素质的改善,员工的病假率大幅降低,尤其是慢性病引起的请假,几乎消失。 更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也随之增强,创新力的提升让公司在产品研发上占据了优势。 更令人称道的是,常青公司不仅注重员工的身体健康,还在精神和心理上给予员工更多关怀。 食堂成为了员工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也往往在午餐时间的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李建国发现,这种健康饮食的投入,意外地增强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如今,常青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员工的忠诚度和生产力也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
有一个食堂每年亏200万元,27年来公司员工却无一人患癌,被称为中国最“傻”的公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10 19:29:3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