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主持人问赵本山:“当初你和前妻离婚,难道不怕别人背后议论吗?”赵本山坦然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2-03 15:05:16

有一次,主持人问赵本山:“当初你和前妻离婚,难道不怕别人背后议论吗?”赵本山坦然地说:“那倒不怕,我怕她会做那件事。”可现实却让人意外。 1979年,22岁的赵本山和19岁的葛淑珍经人介绍结婚。那时的赵本山,家境窘迫得连婚房都没有,只能租一间屋子,甚至要和别人共用炕头。 但葛淑珍毫不在意这些物质条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有着乐观性格、热爱文艺的年轻人。婚后,葛淑珍尽心操持家务,照顾家庭,支持赵本山在外闯荡。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那是一段贫苦却平静的日子。 几年后,他们的女儿赵玉芳出生,儿子赵铁蛋也随之降临。然而,生活并未因为孩子的到来而变得轻松。 儿子从小患有先天聋哑症和其他多种疾病,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尽管如此,葛淑珍没有抱怨,而是咬牙坚持,努力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赵本山也开始尝试在文艺领域谋求突破,渐渐展露出他的才华。 1982年,赵本山因表演《摔三弦》中的盲人角色被观众熟知,进入铁岭县剧团。他的事业开始起步,但随之而来的是繁忙的演出安排和频繁的外出奔波。他和葛淑珍聚少离多的日子越来越多。 1988年至1990年两年间,赵本山在家的时间只有28天。夫妻之间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虽然彼此没有明确的争执,但这种分离带来的冷淡,让婚姻陷入了僵局。 1991年,赵本山提出了离婚。当时,他的事业正逐步上升,但家庭却成了他最沉重的牵挂。他担心葛淑珍难以独自应对离婚后的生活,更害怕她会因为压力过大做出极端的行为。 因此,他选择净身出户,把家中的积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和一辆旧夏利车全部留给葛淑珍和孩子。他说:“这些东西可以让她和孩子们过得好一些,至少让她不至于感到无助。”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他结束了这段持续了12年的婚姻。 离婚后的葛淑珍一度陷入了迷茫。生活的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尤其是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更是她最大的牵挂。然而,她很快振作起来,决定靠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庭。 她从一家火锅店的洗碗工做起,每月收入仅150元,但她从未抱怨过辛苦。后来,她尝试过摆地摊卖袜子、做小商贩,只要能挣钱,她从不挑活儿。 1994年,儿子赵铁蛋因病去世,这让葛淑珍备受打击。然而,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女儿还需要她。1999年,女儿考上了大连外国语学院,葛淑珍决定跟随女儿一起到大连。 为了负担生活费用,她开始做更多的工作,甚至尝试自主创业。经过几年努力,她用积蓄盘下了一家饭店,并将其命名为“味真香”。凭借实惠的价格和独特的味道,饭店生意逐渐红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餐馆。 葛淑珍的努力让她摆脱了生活的困境,也让她成为了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代表。她从未利用赵本山的名气宣传自己的饭店,这种低调与自尊让她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 有人曾问她:“你为什么不找赵本山帮忙呢?”她回答得很简单:“靠自己挣的才安心。” 而赵本山的生活则进入了另一个阶段。1992年,他与马丽娟再婚,婚后育有一对龙凤胎。马丽娟不仅在生活上给了赵本山很大的支持,还让他的家庭再次变得完整。 然而,他并未因此忘记对葛淑珍和女儿的责任。多年来,他通过经济支持和其他方式帮助她们,试图弥补自己在婚姻中的遗憾。 尽管赵本山与葛淑珍已经分开,但两人的故事却并未完全结束。葛淑珍的成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被认为是女性自立自强的榜样。 而赵本山的选择和担当,也让人们对名人的家庭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媒体和公众始终没有停止对他们关系的探讨。一些人认为赵本山对葛淑珍的补偿是对自己过错的弥补,也有人批评他没有尽力挽回这段婚姻。 这种关注并不局限于赵本山和葛淑珍。公众对名人家庭生活的兴趣似乎从未减退。人们往往对名人的每一个选择做出评价,甚至放大他们的家庭问题。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源于对个人生活的好奇,更反映了社会对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复杂情感。 葛淑珍和赵本山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在那个年代,离婚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但葛淑珍用行动改变了这种刻板印象。她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当主持人问赵本山是否害怕背后议论时,他的回答充满了深意。他所担心的并不是流言蜚语,而是葛淑珍是否能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 然而,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多余的。葛淑珍不仅挺了过来,还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她的坚强与智慧。 这样的故事,或许正是生活中常见的遗憾与希望交织的缩影。它让人们看到,离开并非终点,而是每个人找到新方向的起点。赵本山和葛淑珍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旅程。

0 阅读:1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