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首个紫砂壶,出土于明朝司礼监太监墓

坚持走路 2024-12-27 11:49:25
P2-7,吴经提梁壶,来源于网络 P8-9,《煮茶图》 P10-13,陶仪卫俑群,南京朝天宫 1965年考古队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挖掘后证实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之墓。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因此壶无款识,便以其主人来命名,称为吴经提梁壶。 这是历史上出土的第一把紫砂壶。 吴经提梁壶为早期紫砂作品,壶体量较大,通高近18cm、胎质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粘附着缸坛釉泪,这些缸坛釉泪,表明当时烧制紫砂器仍没有另装匣钵。色泽呈肝红,球腹,平底,矮直颈,圆平盖,葫芦状钮,弯流。流与腹间贴塑柿蒂装饰纹,掩盖两者之间的衔接痕迹、倭角式高提梁,后部内有一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 吴经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这个紫砂壶带着。 明代画家王问和吴经大略同时,他有幅著名的《煮茶图》。画面风炉上的这把提梁壶的壶把竟然和吴经墓提梁壶的几乎一样。 中国人饮茶的方法在历经几百年后,到了明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冲点、煎煮而是简化手续,进步到沏泡了。这个变化过程的时间段,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 在这个时间段上的出土的吴经壶,自然对茶饮方式的改变和紫砂壶的起源具有认知意义。 演变到现代,有的为了泡茶方便把提梁改为了环形把手。 根据出土墓志上的记载,墓主人是司礼太监吴经,江西馀干人,从小就选入宫做太监,到了武宗(正德)年间,递升为御用监太监,镇守山西。 御用监为十二监之一,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下设里外监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主要是掌办宫廷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 史料中对于吴经的记载很少,《明史》里曾提到他滥用职权、得罪充军之事,世宗皇帝(嘉靖)即位后整顿前朝宦官之害,吴经被发配到南京孝陵卫充军,之后一直就在南京司礼监分司任闲职。 司礼监也是十二监之一,主要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吴经生活在明中期太监擅权之时,位高权重,其随葬品必是极为珍贵之物,仅从此来推断,这把提梁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之物。 而同一时间出土于南京马家山的明司礼监太监吴经墓雕塑仪卫陶俑群、均为手工制作、曾施有彩绘、因年代久远现已脱落。 这批仪卫俑阵容庞大、有牵马夫、书吏、内臣、仆从、甲士、近侍、仪仗、鼓乐手等众多形象、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是明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堪称南京的兵马俑。 (文字来源于网络)

0 阅读:3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