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1950年出版的「人有人的用处」在1978年出版过一个中文版
这本书也是相当不简单,它应该是控制论的下册,不应该被分成两个不同标题的书
我只看了一篇文章就被吓住了
这篇文章提到了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个「抽象探测器」,是由神经元丛构成的,由文中描述来看,神经元丛其实就是一个临时组合起来表达一种抽象类型信息的组织,它不是一直存在的,而只是暂时存在...
诸位,据我所知,现代的神经科学也没有提到过神经元丛的这个功能,即能表征抽象类型信息的....但此文这里显然表明此书作者已经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十分清楚了,基础研究已经做完了....这太令人震惊了
神经元丛,这个名字你知道和什么很像么?
和纤维丛 Fiber Bundles 非常像,它可能是抽象代数中最为高深的工具了...它恰恰就是要解决抽象结构的问题的,实际上懂这个理论的人可能都很少,而且完全是纯数学领域或者高能物理领域才有人知道
是不是再一次令人震惊?
但显然看起来,纤维丛理论很可能就是从神经元丛的生物表征抽象信息的研究中产生的数学工具,用于以代数方法计算抽象结构
另外,通过此文还透露出神经元的工作机制其实除了开和关两种状态外,还存在是否结合的一种状态,即实际上可能是三态 {未结合,开,关},而非两态
这就非常有趣了,因为按信息论的观点,用三元编码效率是最高的,仅次于自然数 e,由于 e 不可能用来制作器件,所以三元编码就是最佳的编码方式,而不是二进制的二元编码
又一次震惊吧?
大脑其实是按最优的信息编码方式工作的,领先硅基器件不知道多少....
最后 此文中还提到了使用统计方法计算词语出现的频率,并以此频率生成新的语言
诸位,这可是1950年英文版的,但是这一句话所描述的思想,其实就是现在最火的AI模型,GPT生成式模型的主要思想....
你要是回归一下 AI 技术,在1990年之前,机器翻译都是使用基于规则的方式进行翻译的,从1991年开始,才出现基于统计方式的机器翻译技术
此文中一些细节,也显然表明这是中国古人写的书,英文哪里有什么半文半白之说? 只有汉语才有文言文,白话文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