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历史演变:六个阶段
坚持走路
2025-01-07 15:42:55
【梅瓶历史演变:六个阶段】
从隋至清,几乎每个时期都会有数十种梅瓶样式(P2-5)并存,尤其是在宋代,多达58种样式,即使是到清代样式趋同化,也仍多达22种样式。
隋至清演变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一R] 第一阶段:隋唐时期,此为滥觞期,样式比较单一,只有以折沿凸环小口、小撇口为标志的第一、二两类样式群共4种样式,集中分布于关中、河南这一中原核心区。
[二R] 第二阶段:五代北宋辽时期,梅瓶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所有样式都出现了,礼仪性和审美性不同程度体现,以器型为主,装饰为辅。
北宋最流行的样式是小撇口和盘口为标志的第二、三类样式群梅瓶,也是北宋发展最充分的两个样式群。
[三R] 第三阶段:南宋金时期,南北风格有别,各自进入一个兴盛期。
金代的梅瓶样式极为丰富,除了以出节小口为标志的第八类样式群以外,其他九个样式群都有涉及,共55种样式。最盛行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四种样式群,以折沿凸环小口、小撇口、盘口、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的第一、二、三、五类样式群也是主流。整体来看,偏丰满的高体,轮廓饱满圆曲,分为两种主要体态:一种是下腹斜直下收,挺拔沉静;一种是胫部呈束腰状,接外撇的喇叭形隐圈足,丰腴妩媚。
南宋梅瓶涉及七类样式群,20多种样式,着重于以盘口、梯形小环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三、四、六、七类样式群,样式选择继承北宋南方梅瓶的流行样式。体态多倾向于丰体,尺寸也相对比较整齐矮小,以20~35厘米最为常见,与北方梅瓶丰瘦高矮差异极大的状况构成鲜明对照。
[四R] 第四阶段:元代,在世界文化交流大格局中,梅瓶出现统一性特点,分化则存在于器型和品质的差距。
元代北方最流行的是以小撇口、梯形小环口为标志的第二、四类样式群,南方流行以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六、七类样式群,形成南北二元格局,共52种样式。
[五R] 第五阶段:明代,以小撇口、盘口、折沿窄唇口、直口为标志的第二、三、六、七类样式群成为主流,共43种样式,比元代少了9种,梅瓶样式繁衍进一步放缓;南北方梅瓶所处地位发生逆转,南方梅瓶样式占绝对多数,景德镇成为核心产区;明显转向了礼仪性和审美性。
[六R] 第六阶段:清代梅瓶全部出自南方窑口,共出现过22种梅瓶样式,以撇口、束颈为特征的第二类样式群就占了12种,表现出特征趋同的时代特点。御制官样主导了清代梅瓶的审美趣味,小撇口、束颈、宽肩、鼓腹、下腹斜收、胫部内曲或呈束腰状、胫足部直立或足部外撇。
0
阅读:2
明月酱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