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位父亲不顾妻子的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的女儿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崩溃在地。谁知,这个痛苦的举动竟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婴儿。 1948年,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四起,百姓疾苦,社会秩序不稳。医疗条件也相当简陋,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医院和医生匮乏,基础设施更是严重不足。 即便是在一些大城市,医疗资源依然捉襟见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名为“婴儿皮下坏疽”的传染病开始肆虐。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尤其对新生婴儿威胁巨大。若一旦感染,几乎所有患病婴儿的死亡率都接近100%。 婴儿皮下坏疽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病症,最初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发红、肿胀,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化脓和脓毒症。这种病情进展迅速,且在缺乏有效治疗的情况下,婴儿很快就会因败血症而死亡。那时候的医学水平尚无法有效应对这种急速致命的疾病。 张金哲,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任职。他自小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儿科领域有着不小的成就。张金哲在外科方面的扎实功底,使他在医学界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但他并未满足于此,始终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通过医学研究,改变中国医疗状况中的不足,尤其是在儿科医学方面,为每一个新生婴儿争取一线生机。 1940年代,张金哲对于“婴儿皮下坏疽”的研究进入了关键阶段,尽管当时医疗设备、研究条件远不如现代,但他依旧勇敢地踏上了挑战这场生命与时间赛跑的道路。 1948年初,张金哲得知妻子生产的消息后,急忙赶回家中。作为一个父亲,他满怀期待地想要迎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当他回到家中,看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他感到一切都十分美好。妻子向他汇报着女儿的情况,一切都在正常范围内。看到妻子和女儿,张金哲短暂地放下了研究,准备享受这段难得的家庭时光。 三天后,命运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妻子慌乱地打来电话,称女儿出现了异常。张金哲急忙赶回家中,当他看到女儿的身体,内心充满了无助与恐惧。原来,女儿不幸感染了“婴儿皮下坏疽”。根据医生的诊断,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 张金哲的内心无比痛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他清楚,眼前这唯一的希望,就是要尝试一种冒险的治疗方法,这也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果。 早在这之前,张金哲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通过手术切开婴儿的皮肤,清除脓液,然后进行消毒处理,或许能够抵御病菌扩散,挽回生命。这种治疗方法十分危险,尤其是在那个没有先进医疗技术支持的年代,几乎没有医生愿意尝试。 面对妻子的泪水与反对,张金哲依旧没有放弃。他深知,如果不采取行动,不仅是自己的女儿,更多的婴儿将面临死神的威胁。因此,张金哲最终决定用自己的女儿作为实验对象,来验证这一理论。 “我可以用自己的孩子做实验。”他这样说道。 在医院,他带着女儿进入手术室,开始了这场充满挑战的治疗。张金哲亲自为女儿操作,在手术台上,他不禁流下汗水,但他的双手却异常稳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父亲对女儿的拯救,更可能是无数婴儿重生的希望。 张金哲用刀划开了女儿的皮肤,将脓包清理出来,并用消毒液清洗伤口。整个手术过程复杂且危险,但他一直没有退缩。在手术完成后,张金哲向护士交代了继续观察和护理,直到伤口愈合并确保没有再次感染。 那一夜,医院的走廊里,张金哲和妻子都几乎不能入睡。所有人的心都悬着。直到第二天早晨,护士带来了好消息,女儿的生命体征一切正常,脓包没有复发,伤口也开始愈合。张金哲松了口气,妻子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拯救了张金哲的女儿,也为中国婴儿皮下坏疽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张金哲的研究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医生开始纷纷学习并尝试这一手术方法。随着不断的实验与改进,这一治疗手段逐渐成熟,成为拯救无数婴儿生命的有效方式。 张金哲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虽然家庭有了新的负担,但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医学成就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成为了国内外儿科医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的医疗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尽管事业有成,张金哲的身体状况却日益衰退。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尤其是他的双腿,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无法自如行走。即便如此,他依旧每天坚持坐诊,并将自己毕生的医学经验传授给年轻的医生们。 直到2022年12月24日,张金哲因病去世,享年90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医学成就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医学史上。 张金哲的研究不仅为中国婴儿皮下坏疽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更为无数生命带来了希望。他的医学精神和不畏挑战的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今天,张金哲的名字依旧被许多人铭记,他的学生和后继者们继续沿着他的道路前行,守护着每一位婴儿的健康。
1948年,一位父亲不顾妻子的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的女儿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1-21 09:38:32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