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诞生的“蒙特梭利”,是一位意大利同名女士的教育实践和学术精髓。
真的很厉害,就是很难执行,对教师和环境都有要求。
去年去巴黎的航班上,我偶然刷了新版的《蒙特梭利》主题电影。大概是欧洲人新拍的,纪念一个世纪前的一位伟大女性的独立、勇气、对教育的热情和前瞻的思想。
引用一段里面的理论:
如何支持第二发展阶段的孩子?(第二阶段,指6-12岁)
1、承认两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同的,为孩子智力发展和想象里提供精神食粮。
2、多组织群体性的活动,“外出”。
3、运用真实的故事支持孩子的想象力,讲故事来发展孩子的道德感以及了解事物的规律。
4、引领孩子去获得资源,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我自己能转化到现实的是:
1 控制手机平板电脑手表这类数字化的时间。数字化的内容,多数是高度抽象、高度刺激、扭曲了真实世界的内容。
2 小学生需要和伙伴在一起,需要和外部在一起。绝不能一直“宅”在家或者教室里。
3 这个年纪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其实内心底渴望“在工作中学习”,而不是被“灌输和教导某种道德和知识”。实践得到的东西,更有印象,更加有幸福感。
我们今天很多流行的对孩子的教育手法,其实是不符合人的规律的。在教育这件事上,人们太多的看向未来,但其实更需要做的是看回过去:真正理解人作为一种生物是什么从小长到大,我们的大脑、身体和语言是如何发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