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比较认同的看法。我也思考过。
过快的充电就像人跑的太快,多少是有副作用的,大家嘴上喊着越快越好,副作用没有人真的愿意付出,比如高价格、高充电费用、电池衰减。
充电太慢用户抱怨,所以最终社会容易在一个比较快的位置上达成妥协。
这两年只不过给车充电还是新事物,人们的奥林匹克好胜心还在,天天想证明自己的数字比别人大,男子气概更强。再过两年,大家会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了解并认识到,一个电池不是用来跑百米加速的。它是参加奥林匹克,但那个项目叫马拉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电10-20分钟,完成一次典型的自助补能已经体验非常好了。并不是人人CEO,忙到这个地步。就算是CEO,他的司机和助理并没有那么忙。
还有一点,社会基础设施有网络效应。一旦多数人妥协了,少数人追求差异化的体验的成本会被进一步放大。因为你喜欢的基础设施是好的设施,但也是边缘化的设施,最终很难持续维持。每次在高速服务区,我很喜欢去理想充电桩充电,体验是最好的之一。但我观察一般都是快充有人,5C超充没见过车。让边缘化的基础设施和边缘化的保有量用户互相寻找,只为了获得那个有限的体验升级,其实算总帐以后,这不一定是升级。用户都不傻,他们最后自己会感受到并作出明智决策。
很像前几件我拿着lightning接口的的iPhone手机到处借线经常吃闭门羹,直到iPhone切Type C。所以这些年国内的800V 900V 1000V,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广告宣传的价值。吸引眼球。超过250kW的充电功率真的短期内并不实用。
我开了很多年电车了。除了家充,充电至今体验都是不如加油的。这是事实。
在外面直流充电最大的问题就是,毫无体验标准化可言。全国的加油站,你去任何一家,体验的上下波动不会超过20%。但加电站呢?体验上下波动超过100%。
有的站一切都很好,速度快、干净、漂亮、App操作方便、价格合理。
有的站则是速度不到50kW或者动不动就无法充电、或者拔枪的时候吞枪让你焦虑万分、臭烘烘仿佛每天晚上都有人在这里大小便、灯管灰暗环境恐怖、排队缺乏机制全靠车友自己博弈。
这才是今天充电补能真正的问题。这才是阻碍广大群众拥抱电车实际的麻烦。
我估计充电行业很需要一个大众点评App,以后把优质桩、黑珍珠桩、普通桩、非人桩分级,是个大好事。“加电”App就有一些这样的效果,但还是有些含蓄了。
我们今天不需要满汉全席,我们要的是体验基础要做到kfc,干净不闹肚子有合理的价格和营养。
社会需要的不是几百千瓦的噱头,需要的是保障“去哪直流充电,性能保障150-250kW”,能做到这个,就是最大的遥遥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