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读研的一种稀缺能力

🔹《思敏读博经验》第39篇,这个系列合集见笔记结尾👇🏻 昨天晚上一个博士生学弟找我咨询。 他正在写毕业论文,但是关于研究本身越写越分析越虚。他纠结的其中一个点在于: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后来发现和前人的不太一样,很担心这样是不是有问题。 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好,我现在知道别人是这么设计的,你是这么设计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这么设计证明的结论能cover掉他的吗?以及,你的实验能在他基础上获得更多一层的新信息吗? 他很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然后想了想突然顿悟:噢!不对!我们想证明的东西不一样!他想论证的是xxxx,我想论证的是xxxx。我们想探究的【点】是不一样的。 对,这就是我想说的:当你还在纠结一些【表面】上的相同和不同时,你真正要思考的是表面下的【本质】。实验方案设计是否相同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要追溯的是你的目的。 🔺目的决定了实验设计,本质决定了表象。 我不相信学弟当初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设计思路,但是很显然,他在推进课题的时候脑子里是模糊的。脑子里隐隐约约有点正确方向的感觉,但直到昨天才把这件事厘清。 但这个时候,已经是他在写论文的时候了。 我越发发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读研的稀缺能力。 这件事可太常见了,在我和辅导的学生就他们的课题和文章进行讨论时,我能很明显感觉到他们在表面走迷宫似的打转。 例如最近是赶毕业论文的日子,辅导的时候我会很常听见学生给我展示:“学姐,我模仿这篇毕业论文的框架/思路/内容,你看看行不行?” 行不行?当我们在讨论“行不行”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是你模仿契合度有多少吗? 当然不是的。是要搞清楚你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创新性是什么、想要论证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去看你模仿的东西能不能把这件事讲完整、讲清楚、讲明白。讲不明白就要调整。 🔺论文撰写是服务于你的研究目的的,不是照猫画虎单纯从皮毛上模仿别人就行的。 反过来,有些学生是看多了别人的文献结果跳不出来了,跟我说学姐怎么办我的框架和人家一模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带着他一步步梳理他们的…… (写不下啦,剩下的文字见图片👆🏻)

0 阅读:2

评论列表

lee

lee

3
2025-02-19 11:21

第一性原理,底层逻辑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大体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