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2日,四川农民张清安称帝,自称“正黄大帝”,登基纳6妃封50位大臣

安琪小世界 2025-02-21 16:16:02

1982年7月2日,四川农民张清安称帝,自称“正黄大帝”,登基纳6妃封50位大臣后,加封蒋介石为“威国王”。 1982年盛夏,四川达州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上演着一场特殊的"登基大典"。 院内,几面自制的旗帜迎风飘扬,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中年男子坐在用木板临时搭建的"龙椅"上,正在进行封赏大典。这个自称"正黄大帝"的人,就是当地农民张清安。在这个简陋的"皇宫"里,几张桌子拼凑而成的"御案"上,摆放着猪肉和羊肉等祭品,香烟袅袅升起。 这场封赏大典俨然是一场乡村版的"群英会"。张清安将自己的妻子封为皇后,又将六名信徒家的女子封为皇妃。五十多位忠实追随者被分别封为大小官员,每人都有了一个响亮的封号。这些村民们穿着普通的农家衣服,却摆出一副大臣的架势,将这个普通的院落装点得充满了"皇家气派"。 张清安,巴中县兴隆乡人,幼年时期便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五年。尽管他的识字量并不算多,但在那个时期,这种教育足以让他拥有一定的知识积淀。青年时期,他加入了国民党部队,度过了七年的军旅生涯。尽管在军队中他并未显露出太多的亮眼表现,但这段经历也使他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社会经验。退役后,张清安在绵阳的金沙寺学习医术,或许是因为对权力与知识的渴望,他未能安分守己,生活逐渐变得复杂多变。 然而,张清安的行为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理智,相反,他的心态逐渐走向偏执。由一系列个人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积压起的不满,使他开始寻求某种自我救赎和外界的认同。他与两名女子的风流韵事被揭发后,不得不从绵阳逃回家乡巴中。这一事件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他逃避责任、迷失方向的态度,也让他在巴中的顶山又一次作出了令人震惊的行为:骗奸了一名年轻女子。此时的张清安,显然已经不再是那个从军时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而是一个迷失了自我,试图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控制感和权力的人。 1970年,张清安被重新安置在巴中县枣林乡卫生院工作,成为一名医生。然而,无法消除的内心虚荣和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使他在工作中不再专心,反而依旧沉迷于迷信活动和个人幻想之中。由于其时常进行迷信活动,张清安最终被开除公职,重新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回到家中,他开始沉迷于一些神秘的经典,如《五公经》和《封神榜》,并在这些经典的启发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观:他幻想自己能够“称帝”,统治一方。张清安认为,只有成为一位皇帝,才能够摆脱曾经的屈辱,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荣耀。 为了实现这个幻想,张清安开始在当地发展信徒。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神人”,向周围的人宣扬自己将来会建立一个新帝国——“皇清国”,并以此吸引了一些困惑的农民。他们中有些人生活贫困,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而张清安所承诺的“未来美好”则成了他们的一线希望。1982年,张清安借助于“称帝”的幻想,开始了更加疯狂的行动。他扬言,只有相信他的人才会有未来,否则将面临巨大的灾难。他甚至以天灾的威胁来逼迫那些本已陷入困境的农民加入他的组织。 张清安的第一个信徒是廖桂堂,一个曾因贪污被开除团籍和公职的中年男子。廖桂堂受过严厉处分,对于社会的不公有着深深的怨恨,也对张清安的说辞充满了信任。在张清安的引导下,廖桂堂和他一同在巴中县和南江地区招募信徒,两人四处奔波,编织着一个虚幻的帝国蓝图。到1982年6月,张清安和廖桂堂已经招募了约200多名“信徒”,这些人多为一些基层干部或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力,深陷于张清安的“宏伟”计划中。 其中,有一名女青年雷某被张清安从家中骗走,并在进行迷信活动时被其侵犯。张清安的行为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治病”,而是将迷信与个人欲望结合,发展成一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他把这些行为当作是自己“称帝”的一部分,认为这是自己权力的一种象征。这一系列的行动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张清安的“皇清国”已经逐渐显现出其极端的性质。 1982年6月,张清安在自认为已经拥有一定追随者的情况下,开始正式宣告自己为“正皇帝”,并封廖桂堂为“副皇帝”,自此建立了所谓的“中原皇清国”。他甚至编写了自己所称的国法、国令,并用毛笔书写了长达4万多字的《天律森史》,这些文字大多来源于《神仙传》一类的书籍。张清安通过这些书籍将自己的迷信体系扩展,意图通过建立一个虚构的帝国,达到控制信徒、获得权力的目的。 然而,张清安的这些行为最终引起了警方的警觉。1982年10月,当地公安局展开了抓捕行动,并成功摧毁了“中原皇清国”。张清安被捕后,因其迷信活动和犯罪行为被判无期徒刑,虽然经过几次减刑,他在1991年出狱,但他的行为与幻想所引发的社会混乱,已深刻地影响了周围人和整个社会。张清安的“称帝”梦注定只是虚幻的泡影,他的故事也让人们反思信仰、迷信与权力的关系。

0 阅读:95
安琪小世界

安琪小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