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冈山大学的教授姜克实在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一段隐藏多年的秘密:他所执教的大学和城市,竟然与70多年前的一场重要战事密切相关。 2015年,日本冈山大学教授姜克实在整理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原来,他工作的大学和附近的公园,竟然与七十多年前一场惨烈的战斗有关。 当年侵华日军的第10师团第10联队,就驻扎在如今冈山大学和冈山公园的地方。这个联队是日军的主力之一,1874年建立,还曾获明治天皇亲自赐予军旗。卢沟桥事变后,第10联在队长赤柴八重藏的率领下,因其凶残好战,赤柴被称为"鬼赤柴",第10联也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魔鬼部队。 然而,1938年的一场战斗,却让这支部队遭遇了滑铁卢。那一年春天,日军为了打通华北与华中占领区,将目标锁定在四省要冲的徐州。鬼赤柴的第10联率先向徐州进发,首当其冲的,就是徐州东北门户的台儿庄。 1938年3月21日,李宗仁向蒋介石、何应钦和徐永昌发出了关于作战命令的重要电报,内容涉及第五战区在鲁中地区的战略布局和作战目标。这份电报明确指示了各部队的任务,并阐明了与日军在临城、峄县、韩庄一带激烈对抗的战局。这一作战命令的背景,是日军濑谷支队在占领滕县、临城后,迅速推进至韩庄和峄县周边,进一步威胁到鲁中广阔的区域,特别是临城及其周边地区。 根据电报中的内容,李宗仁明确提出了战区的主要作战目标:收复鲁中广大地域,并采取一系列策略性部署,以阻止日军进一步推进。电报中提到,日军在14日以来已经在界河、滕县、南沙河及临枣等地与中国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并且开始南进,目标明确指向鲁中地区。李宗仁指示战区部队采取“攻势防御”的姿态,并组织主力从峄县东南方及东北方的山地侧击敌人,以聚歼日军主力于临枣支路和韩庄运河之间。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是为了阻止日军的南进,还包括了计划性地将敌人压迫至微山湖东岸并最终予以歼灭。 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上,李宗仁的命令显示了灵活的战术部署和细致的兵力安排。汤恩伯指挥的第二十军团被指派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东北方的山地,计划通过击破峄县之敌,向临城和沙沟地区发起侧击,压制并包围敌军。与此同时,部分兵力集结在台儿庄北方地区,随时准备协助对峄县西北部敌军的作战。这一部署充分体现了第五战区对地形和战斗区域的充分利用,确保主力部队能在敌人未完全固守的情况下进行攻击。 另外,孙连仲指挥的第二集团军在运河南岸部署防线,并在侯新闸一带待机,准备随时渡河北进,控制贾汪及其周边区域。此举意在切断日军的撤退通道,防止敌军在进攻过程中实现战略性撤退或增援。与此同时,张自忠指挥的第五十九军则在费县集结,待命以应对滕县南北地区的战斗,并与南阳镇附近的第三集团军进行配合,截击南下或北退的敌军。这样的协调作战计划,确保了各部队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实现敌军的围困与歼灭。 李宗仁的作战命令进一步明确了孙桐萱第三集团军的任务,即超越济宁南北地区,向兖州、邹县一带推进,袭击日军的侧翼,并阻止敌军的增援或截断敌军的撤退路线。此外,庞炳勋指挥的第三军团迅速向汤头附近敌军展开扫荡行动,并继续追击向莒县方向的日军。此举意在进一步削弱日军的兵力,并切断敌军在这一地区的后勤支援线。通过这一系列的战术安排,李宗仁不仅从战略层面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进攻,还为中国军队在鲁中地区的反攻创造了有利的局面。 这份作战命令在战术上的精准部署和全面布局,展现了李宗仁作为一位军事指挥员的深远眼光和高超指挥能力。他不仅在兵力调配上进行了精细安排,还充分考虑了地形、敌情和战略目标的结合,确保了各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和相互支援。同时,命令中的灵活性和应变性,也使得部队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及时调整战术,以应对日军可能的反扑和战局变化。 这一系列的军事安排,不仅为收复鲁中地区和打击日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基础。李宗仁的指挥风格,既注重全局规划,也关注具体战斗的执行,充分体现了战争中的战略思维和执行力。在这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抗战中,李宗仁的作战指挥无疑为中国军队带来了更多的胜利和希望。 2015年的冈山,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姜克实教授在感慨之余,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索。如果没有当年中国军民前赴后继的牺牲,哪里会有今天的和平安宁?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铭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继往开来,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冈山大学宁静的校园里,那些参天的树木,或许就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浇灌的。但凡国人到此,都应该停下脚步,悼念那些长眠于斯的亡灵。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