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已经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早上晨练后回到家中。他吃完早餐后,穿上外套,拿起手提包,然后骑上自行车,准备前往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他对妻子说:“外面的天气很冷,你最好不要外出了!”但从此以后,他就消失了...... 在中国现代天文物理史上,陈彪院士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开拓者。1923年11月23日,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北京交通部任职。这份工作虽然体面,却让全家人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年幼的陈彪随着父亲的工作调动,在全国各地辗转求学。他的小学时光是在杭州度过的。 到了初中阶段,他又辗转到了福州就读。而高中时期,他则在西南重镇成都完成学业。在这样频繁的迁徙中,陈彪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1年,陈彪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土木工程系,看似要继承父亲的职业道路。然而命运弄人,一年后父亲的离世,让他不得不随家人迁居成都。他转入了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继续求学,但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在半年后选择休学。这次休学,看似是一次挫折,却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成都休养期间,陈彪的弟弟正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通过与弟弟的交流和讨论,他逐渐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3年,他重整旗鼓,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金陵大学物理系。从此,他与物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台湾大学和母校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开始涉足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 1947年8月,陈彪加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担任助教员。在这里,他开始专注于太阳物理、天体物理力学等方向的研究。 1956年,他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被派往苏联深造。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他自费购买了一台苏制望远镜。这台望远镜后来被他带回国内,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成为了新中国早期太阳观测的重要设备。 陈彪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之路。他参与建立了北京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的太阳观测站,为中国的天文研究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太阳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人才。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仅有的三位中科院院士之一。 到了1993年,已经七十岁的陈彪院士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11月10日那个寒冷的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晨练后回到家中,吃过早餐,穿上外套,拿起手提包,骑上自行车准备去参加一场重要会议。临走前,他对妻子说:"外面的天气很冷,你最好不要外出了!"这句朴实的叮嘱,成为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话语。 1993年11月10日的南京,陈彪院士保持着多年的习惯,早早起床进行晨练。他的生活一向规律:每天清晨锻炼,然后准时赴约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这天的会议地点是南京大学,从他所在的中科院到会议地点,是一条他走过无数遍的熟悉路程。 当天早上六点,陈彪院士就收拾好了随身物品,准备动身。他穿上了御寒的冬季外套,背着那个装满会议材料的手提包,骑上了他常用的自行车。按照平常的速度,这段路程骑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为了他最后一次出门。 上午九点,会议即将开始,但向来守时的陈彪院士却迟迟未到。与会人员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尝试联系他,但都没有得到回应。到了十点,仍然杳无音信。大家联系上了他的家人,得知他早已出门。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怎么会在如此熟悉的路途中消失? 当天的天气状况和路况都被详细记录下来。有目击者称,那天早上的南京城雾气较重,但能见度并不算太差。沿途的几个商铺店主回忆,那个时段路上的行人并不多,交通也比较顺畅。这些零散的信息,成为了后来警方调查的重要线索。 消息很快惊动了南京市公安机关。警方随即展开了大规模搜寻行动,调动了整个南京的搜救力量。他们沿着陈彪院士可能经过的路线,仔细搜查每一个角落。玄武湖,这个南京市最大的城市内湖,甚至被抽干水位进行搜索。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关于陈彪院士失踪的原因,警方和社会各界提出了多种可能性。有人推测他可能遭遇了交通事故,肇事者为逃避责任而匆忙处理了现场。也有人提出他可能被境外势力绑架,考虑到他掌握的重要科研资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被秘密调往某个国家重点项目。但这些推测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 二十八年过去了,陈彪院士的失踪之谜依然没有答案。但他为中国天文物理学做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历史中。他开创的研究方向,培养的众多学生,都在继续推动着中国的太阳物理研究向前发展。 如今,陈彪院士的学生们大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把老师未竟的科研事业继续推进。
1993年,已经70岁的中科院院士陈彪,早上晨练后回到家中。他吃完早餐后,穿上外
历史有小狼
2025-02-22 18:39:3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