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索马里从中国进口24架歼-6,哪知道,索方付了一半货款后,竟拒绝再付余款!中方代表6次去追债无果,最后中方一妙招化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冷战的深入,非洲成为美苏两大阵营争夺的重要战场。东非地区的索马里,作为红海和亚丁湾沿岸的重要国家,其地缘政治价值不言而喻。这个曾经在1941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国家,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权。 索马里的现代历史充满了战略摇摆。独立初期,它与西方国家关系相对密切,但随着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索马里开始认识到,继续依附于欧美只能让自己停留在高级殖民地的地位。于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索马里开始向苏联靠拢,寻求更强大的支持者。 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苏联的支持让索马里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它开始觊觎邻国埃塞俄比亚的部分领土,特别是那些与索马里有历史联系的地区。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爆发后,局势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苏联作为区域大国,同时支持着这两个相互敌对的国家,这种矛盾的政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战略调整。苏联意识到埃塞俄比亚可能是更理想的盟友,于是在关键时刻撤走了所有驻索马里的技术人员和军事顾问,只留下了一批先进武器装备。 在这种危急时刻,索马里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在军事工业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特别是歼-6战斗机,这种基于苏联米格-19的改进型战机,已经成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索马里向中国提出了购买24架歼-6战斗机的请求。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军贸订单,考虑到国内外汇储备紧张的情况,中国接受了这笔交易。 接到订单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时的生产能力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24架歼-6的生产和调试并非易事。工厂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克服了许多技术和材料上的困难。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工厂最终提前半年完成了全部24架歼-6战斗机的生产任务。索马里对中国的效率表示赞赏,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一半的货款。中国方面随即安排了技术人员协助索马里接收和初步使用这批战机。 1979年,当24架崭新的歼-6战机安全抵达索马里后,本应是中索两国军贸合作的完美收官,却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外交危机。索马里方面在接收飞机后,突然宣称国库空虚,拒绝支付剩余的货款。这个消息传回北京,立即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前后共六次,中方代表团不辞辛劳地奔赴索马里,与当地政府进行谈判。每次谈判都充满了挑战,索马里方面始终坚持同一立场:国家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欠款。 为了弄清真相,中国派出了专业调查小组深入索马里社会,全面评估其经济状况。调查结果令人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索马里当时确实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面对这种情况,直接追讨现金已经不太现实,继续施压不仅无法收回欠款,还可能损害两国关系。中国航空技术公司随即成立了专门的应对小组,集思广益,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回顾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封锁,中国曾多次用物资置换的方式从苏联获取技术支持。既然现金支付行不通,或许可以尝试"以物易物"的古老贸易方式。 应对小组派出了一支专业调研队伍,对索马里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评估。这支队伍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实地考察了索马里的主要港口和沿海地区。在一次偶然的渔港考察中,他们注意到当地渔民只能捕捞近海鱼类,而据资料显示,索马里海域拥有丰富的深海资源,特别是高价值的金枪鱼。 基于详尽的调研,中方代表团提出了一个创新性建议:用索马里深海渔业的捕捞权来抵消欠款。具体方案是,中国将派遣渔船进入索马里海域进行深海捕捞,特别是针对高价值的金枪鱼资源,所获收益用于抵消飞机欠款。 这个方案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索马里方面的积极响应。对索马里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他们无需支付现金,只需开放一部分自己无法开发的资源。而且中方承诺不会影响索马里渔民的近海捕捞活动,这进一步消除了当地的顾虑。 经过细致谈判,两国最终达成协议:索马里政府授权31艘中国渔船在其领海24海里范围内进行长期捕捞作业,并专门签发了金枪鱼捕捞许可证。这些渔船的收获将按市场价格计算,直至全部抵消歼-6战机的欠款。 中国渔船很快开始在索马里海域作业,收获超出了双方预期。索马里深海区域的金枪鱼不仅体型巨大,而且肉质鲜美,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中方不仅迅速收回了飞机欠款,还与索马里建立了长期的渔业合作关系。 作为回报,中国还向索马里传授了现代化深海捕捞技术,帮助他们培训了一批本土渔业人才。这种技术分享为索马里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这个饱受战争和贫困困扰的国家看到了希望。
各位朋友,请用一句话证明你是在体制内工作的。
【3评论】
用户12xxx08
黑人有信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