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大半夜,东北军炮六旅旅长黄永安,突然收到张学良发来的急电,

志亮说历史 2025-02-24 11:23:15

1936年12月12日大半夜,东北军炮六旅旅长黄永安,突然收到张学良发来的急电,之后“兵变”二字迅速填满他的大脑,这命令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犹豫之际,他老婆李志全一声令下,黄“妻管严”毛病复发,立马把电报转给了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

一个月前,老蒋避寿洛阳,张学良前去进言,力主联共抗日,被老蒋训斥一番。同时发现,老蒋正不断笼络他派驻在洛阳的炮六旅旅长黄永安,许诺要为黄晋升军衔。

对此,张抢先一步晋升黄为少将,本是想让黄感恩,谁知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场空。

黄永安是吉林双城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早期在东北军中担任炮兵第四团的排长和连长职务。后又到北京陆大深造,之后在东北军一路高升,1932年10月担任炮兵第六旅旅长。可见,张学良对黄还是十分赏识的。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给驻洛阳的东北军炮六旅旅长黄永安发去密电,主要指示有三点:

其一,让他控制洛阳机场,不准有一架飞机起飞,并迅速占领军械库、中央银行洛阳分行; 其二,让他与洛阳军分校东北军教导总队队长刘海波协同行动,攻占陆军和空军军事学校; 其三,则是发给五十三军万福麟的,让他配合黄行动,抢占郑州,卡住陇海铁路,阻止中央军西进威胁西安。

黄收到电报后,就意识到西安发生了“兵变”,手持命令犯了难,这命令是叫他跟着“兵变”,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情,他不得不三思。

首先,他认为大炮对远方之敌有威力,在近战上则无优势,炮兵向来是配合步兵作战,只能在后方作支援,单独行动并不合适,如何用炮兵去封锁银行、抢机场、夺军械呢?

其次,他的炮六旅全旅虽说有炮7团、炮兵12团、炮17团等三个团,但炮七团是中央军,一旦打卢来就是敌人,也就是说,他手下只有两个团的炮兵。

就算加上洛阳分校的东北军学员和教导队,总共人数也就两千余人,而这些学员素质参差不齐,想靠他们拿下洛阳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对于黄永安顾虑的问题,张学良就没有考虑过吗?当然有,张认为,在洛阳只有祝绍周一人能代表中央军,而祝兵力有限,犹如光杆司令,更何况,在祝手上有一项大工程,即老蒋并办他的防御日本侵略的黄河国防工事,必须由他秘密督修,他的注意力几乎全在这件事上了。所以,只要黄出其不意,就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但黄对祝绍周也有顾虑,此次负责修建国防工事的不是普通民工,而是由樊崧甫指挥的中央军主力46军,其麾下有第28师和79师,兵力达数万,樊、祝二人都是来自北伐时26军,就算他用大炮摧毁机场和铁路,之后也必遭46军围歼。

其实,黄永安如此瞻前顾后,说白了就是不想参与兵变,在内心为说服自己找了一百个理由。俗话说,兵贵神速,事在人为,此时他若心向张,必然不顾一切追随,反之,就是这个样子了。

而且黄如此心态,与樊、祝二人有很大关系。樊为人豪放,有江湖侠气,两人同在一所军校上过学,平时常在一起喝酒,酒后谈天说地论国事,情谊颇深。

对祝绍周就更不想翻脸了,祝的夫人刘宦有侠女之气,人漂亮性格豪放,很擅长夫人外交,刘与黄永安的太太李志全正打得火热。

李是资本家之女,北师大毕业,能说会道,对政治颇为痴迷,关键还是国民党成员。她与黄结婚后,便随黄安家洛阳,之后就与刘宦交上了朋友。

由于彼此夫人的关系,祝绍周与黄永安两家之间的交往也变得亲密起来,所以,对祝、樊二人,黄永安并不想与他们为敌,更不想加害他们。

黄永安犹豫不决之际,老婆李志全也起来了,一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便关心地问:“什么事把你呆成这样?大半夜地不睡觉?” 黄叹口气,说:“我哪能睡不得着,真不知道怎么办了?” 李志全不屑地说:“什么劳什子电报,先扔到一边去!” “说得轻巧,我能扔得下吗?” 李志全听黄如此说,干脆让黄把电报拿给她看下。从原则上来说,如此紧要的军事机密本不应交到老婆手上,但黄是个怕老婆的人,李一说,他马上就奉上了。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刘宦的交往,导致李对张学良的好感荡然无存。她一看电报,马上火冒三丈,大骂张学良无耻,气急败坏地对黄说:

“张学良这么做,不仅是犯上作乱,而且是以卵击石,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怎么能听他的命令,赶紧找祝绍周,把电报转送给他,洗清嫌疑吧。”

果然,在老婆的催促下,天一亮,黄永安就走进了祝绍周的办公室。黄把电报递给祝,祝看后顿时脸色剧变,立即拔枪指向黄,并大骂他们造反。

黄赶忙说:“这是乱命,我怎么能执行呢?”,祝转念一想,如果黄依命而行,他此时早就人头落地了。 “此话当真?”,祝不放心地追问。 “我心向蒋委员长,怎么可能执行张副司令的命令?”

祝闻言大喜,说:“君贡献党国,党国决不负君”,之后二人一番密谈,便分头行动。祝在黄离开后,火速打电话向何应钦做了汇报,这一消息这张、杨正式对外公布“西安事变”提早了近十个小时。

黄永安的倒戈使得潼关轻易丢失,张、杨二人的军事压力倍增,局势走向恶化。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志亮说历史

志亮说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