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人带走。在军人的看管之下,王明健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之后他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整整销声匿迹了30年。 2020年7月7日,王明健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多岁。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在致力于破解世界难题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隐姓埋名了数十年,只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能够提前爆炸,献身国防。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王明健曾说过:“特殊使命,死也要去完成。”这句话,正是他作为老共产党员坚定信念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家乡,二弟王明顺回忆道,“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只回来过一次,我们见了一面,再也没见过他。”三弟王明义也曾提到,“他总说自己忙,不知道他到底在忙什么。” 即便到了86岁高龄,王明健依然忙碌着,甚至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一道量子难题的研究中,这道难题已经困扰科学界20多年,至今未解。王明健的女儿王琴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情景,感慨道:“他在病危时告诉我,‘如果我走了,你要把我的演算稿送出去。’他知道这些数据我无法理解,但他说科学家们能看懂。如果他走了,至少希望他的思路能让科学家们少走弯路。” 王明健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毕业后,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王明健曾说:“在大学时,我曾在图书室看到一本介绍原子弹的俄文小册子,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这次偶然的阅读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坚定的决心:“如果中国有了原子弹,就不会被人欺负了。” 1986年春天,一份尘封了三十年的机密文件终于解除了保密限制。这份泛黄的文件记载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1956年,中南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夕被国家选中参与一项绝密任务,从此销声匿迹整整三十年。 王明健被带到了一个位于偏远地区的秘密基地。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的优秀人才,有的来自北大、清华,有的来自复旦、南开。他们中间有物理学专家,有化学研究人员,还有数学理论专家。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为新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王明健和同事们终于在1962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套高效的铀提取工艺,显著提高了铀-235的提取率和纯度。这项技术为后续的核武器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成功爆炸。这一刻,凝聚着王明健等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奉献。当蘑菇云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三十年的时光,王明健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放弃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忍受着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在默默无闻中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这段历史,直到1986年才得以揭开神秘的面纱,但它永远铭刻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史册中。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凭借其空中优势,频繁派遣间谍飞机进入我境进行侦察和窃取机密,同时还空投间谍试图渗透我方。然而,我方反间谍部门迅速掌握情报,并与防空部队密切配合,成功击落多架间谍飞机,捕获了大量“飞谍”。被捕的美方间谍依照法律程序判刑,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战后,美国政府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问题,主动与中方展开了谈判。 1954年6月,中美两国正式启动了日内瓦会谈,焦点问题之一就是钱学森等留美人员的回国问题。经过激烈的外交博弈,双方最终就人员及侨民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此后,钱学森等一大批留美人才终于得以回到祖国。 1955年,钱学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我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今后我要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钱学森的回归,对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研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军事科技发展在短短几年内向前迈进了至少二十年。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依然潜藏着敌对势力,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搞破坏、实施间谍活动,隐蔽战线的斗争形势异常严峻。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举动引起了美国及其盟国的高度关注。 1967年,一名持有英国护照的外国人携带两只可疑的老鼠从我国出境,被海关检查人员发现并怀疑有问题。经过检测,发现这些老鼠身上携带有放射性物质,且这些物质的成分与我国西北核工业基地的放射性物质完全一致。公安部门紧追其踪,最终查到他的上级——该公司外国专家组长特鲁茨·封·许林德。 1967年底,许林德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发现,便加紧了收集情报的工作,并准备逃往海外。在北京机场,他被当场查获,搜出了他携带的情报资料。这些资料中,不仅有沾有白色尘土的手套和手帕,还有微型胶卷等物品,这些都正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急需的关键情报。收集原子弹爆心附近的尘埃样本,对测试原子弹的当量及其原料成分具有重要价值。
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突然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与职务的神秘军
运赛过去
2025-02-24 17:35: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