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学扩招” 谈论当代中国的文化、学术、思想乃至政治、经济等,你都要考虑这么一个背景,那就是最近十年的大学扩招。这是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措施,也许你今天感觉不到,但再过10年、20年,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里举三组数字:1998年,全国招收大学生108万,2006年,全国招收大学生567万,也就是说,招生规模扩大了5倍;1998年,印度大学生人数是中国的2倍,今天反过来了,中国是印度的2倍;中国大学生毛入学率,即同龄人中能够上大学的人口,1998年是10%,现在是25%,教育部定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40%。 我不知道2020年中国的大学状况会是怎样,但我清楚,通过这9年的迅速扩招,中国大学的优势和缺点都明显地呈现出来。今天中国大学的在校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总共是2500万。对迅速扩大的中国大学办学规模,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据说,最早提出大学扩招的,是经济学家;这建议得到了政治家的支持,因而得以迅速推广;至于教育家们,基本上是被动参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急需扩大内需,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至于如何消费,最好的去处,自然是教育。让老百姓出钱送孩子上大学,比劝他们买房子、买汽车要容易得多。这是民间的说法。最近,教育部出面澄清,说“大学扩招”并非应急之举,而是深谋远虑。这个重大决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拍板的,有感于中国高素质人才太少,将是日后发展的瓶颈,故断然采取措施,迅速提高大学生数量。 扩招从1999年开始,到今年,正好是九年。九年间,中国大学的规模迅速膨胀。在这中间,泼冷水的,基本上都是教育家。同样的教学资源、同样的教授、同样的实验室,突然间挤进等于此前五倍的学生,教学质量不下降那才怪呢。这是教育家的思路,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着眼点不一样。但教育家明显不占主流地位。真正让人感到棘手的,并非书生耿耿于怀的“教学质量”,而是大学生就业。当初大家都说扩招好,因为扩招,避免高中毕业生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导致中国失业人口激增。可他们没想到,这些人进去念大学,四年后毕业,还是要找工作。说句玩笑话,高中生找不到工作是“社会问题”,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则很容易演变为“政治问题”。大学生就业遇到严重障碍,这会影响日后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所以,现在各级政府特别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过于迅猛的“扩招”,使得大学生面临严酷的就业市场,再就是中国大学整体的学术水平及教学质量下降。我更关心的是,这些问题背后那个“跨越式发展”思路。不愿按部就班,希望一路快跑,这种思路隐约带有“大跃进”的痕迹。而1958年的“大跃进”,留下来的教训是严酷的。中国的大学,走得太快、太急,让人有点担心。
五、“大学扩招” 谈论当代中国的文化、学术、思想乃至政治、经济等,你都要考虑这么
郭图看文化
2025-02-26 02:42:0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