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角度,我们或许更容易看懂毛泽东的很多做法和选择。 后勤物资保障,对军队生存和作战有关键作用。“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兵法》) 所以: 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毛泽东选择了农村:城市提供不了红军所需的物资。短期取胜,也无法长久维持。比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农村则不同,可以打土豪分浮财,分到田地的农民会纳粮,广袤的大自然也能提供维持生存的食物。 在依靠土豪劣绅与农民群众之间,选择了农民群众:农民群众虽然只拥有10%的财富,却占了90%的人口。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兵源就有了保障,伤兵也有人收留。国民党抓壮丁得到的士兵,怎能比得过主动当兵来的更有战斗力。 孙子曰: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从敌人那里获取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钟,因为这样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所以: 在击溃战与歼灭战之间,选择了歼灭战:“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1936.12)。歼灭战,让蒋介石变成了运输大队长,“没有枪,没有炮,自有敌人给我们造”。 在杀俘虏和优待俘虏之间,选择了优待俘虏:共产党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无法像国民党一样依靠金钱雇佣士兵。优待、感化和教育俘虏,让战俘转变成战士,就能逐步转变敌我人数力量的对比。 在提高农民税负与自己动手之间,选择了军民大生产:经济封锁,后勤保障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农民负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影响干群关系。毛泽东选择了发动部队亲自下场大生产,自力更生解决后勤供给难题。 就是这样为民着想的毛泽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生生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从“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角度,我们或许更容易看懂毛泽东的很多做法和选择。 后勤
闵纯过去
2025-03-07 23:18:16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