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骗回家完婚,他对新娘子十分厌恶,但还是圆了房。儿子出生后,徐悲鸿不待他给他取了个极其难听的名字。后来,发现儿子有绘画天赋时想去弥补,谁曾想,已经晚了。 1912年,中华民族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萌芽。然而,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并未随之消散,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包办婚姻、重男轻女等陋习依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 在江苏宜兴的一个小镇上,17岁的徐悲鸿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从小生活在贫寒之家的他,凭借着超凡的绘画天赋和勤奋的努力,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指导。父亲是一位私塾教书先生,虽然家境清贫,但在绘画方面给予了儿子极大的帮助,教他调色技巧,讲解国画知识。 十岁时,徐悲鸿就能熟练地帮父亲在作画时调色描绘。之后,父子俩四处游历,靠卖画维生。这段漂泊的岁月虽然艰辛,却让年少的徐悲鸿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日后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1912年,徐悲鸿独自来到上海求学。在这个开放的商业都市,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西方绘画艺术,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在上海美专短暂的求学经历,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也让他对自由、进步产生了强烈的向往。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父亲突发重病,徐悲鸿被迫离开向往的上海,回到家乡。回家后,他发现父母早已为他安排好了婚事,要他娶一个素未谋面的农家女子。这场突如其来的包办婚姻让徐悲鸿无法接受,他曾试图逃离,但最终在父母以死相逼的压力下,不得不屈服。 新娘是一位朴实的农家女子,对这门婚事充满期待。然而徐悲鸿对这场被迫的婚姻充满抗拒,对新娘更是心生厌恶。尽管如此,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这场不情不愿的婚礼还是如期举行,新人也在家人的要求下圆了房。 这场被父母设计的婚姻,成为了徐悲鸿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也为日后一系列悲剧埋下了伏笔。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影响了下一代的命运。 婚后不久,徐悲鸿的妻子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徐家上下欢欣鼓舞,唯独徐悲鸿显得格外冷淡。在儿子出生后,他用一个极其不祥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劫生",意为遭劫而生。这个名字不仅寄托着他对包办婚姻的怨恨,更预示着这个孩子未来的命运。 在儿子尚未满月时,徐悲鸿就离开了家,重返上海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将妻儿远远抛在身后,在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不仅继续潜心学画,还结识了蒋梅笙教授的二女儿蒋碧薇。两人因为共同的艺术追求而相知相惜,这段感情让徐悲鸿更加确信自己对原配妻子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通过父亲的来信,徐悲鸿得知自己那个从未关心过的儿子,竟然遗传了他的绘画天赋。年幼的徐劫生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这让徐悲鸿感到既惊讶又欣喜。他萌生了将儿子接到身边亲自教导的想法,期望能够弥补这段时间的疏离。 但是,时间不等人。在徐悲鸿筹划接儿子来上海的时候,七岁的徐劫生染上了天花。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极高。最终,这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带着他那个不祥的名字永远离开了人世。 徐劫生的离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早年丧子之痛让徐悲鸿的发妻郁郁寡欢,终日以泪洗面,没过多久也因病去世。当这些噩耗传到远在他乡的徐悲鸿耳中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这个不祥的名字,仿佛真的成了一个诅咒,不仅应验在了孩子的身上,还间接导致了一个家庭的破碎。徐悲鸿后来虽然经历了多段婚姻,也有了其他的子女,但是这个教训却永远刻在了他的心上。直到1953年去世,他都无法释怀当年对儿子的亏欠。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骗回家完婚,他对新娘子十分厌恶,但还是圆了房。儿
文山聊武器
2025-03-14 18:58: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