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3月25日。丰家营(冯家营)。晴暖如昨。大熊猫正传 在参加完庆祝圣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17 08:58:40

1873年3月25日。丰家营(冯家营)。晴暖如昨。大熊猫正传 在参加完庆祝圣母领报节的宗教仪式后,我与维迪神父一同前往参观一座墓地——它不仅受到当地基督徒的敬仰,甚至连附近的异教徒也心怀尊崇。大约两个世纪前,第一位将基督教信仰带入这片土地的传教士就长眠于此。尽管传说中已无人记得这位“使徒”的名字,但墓碑上的中文铭文记载,他是一位隶属耶稣会的法国神父(我后来得知他是阿维尼翁出生的法布尔神父)。 汉中河谷所有的基督徒社群皆起源于他,他在此地留下了“圣者”的声誉。因此,无论是异教徒还是信徒,每日都会念诵他的名字,病人——无论信教与否——都相信他的代祷之力,纷纷前往他的墓前祈祷。人们还赋予他诸多“神迹”……但我发现这些传说未必可信。 例如,相传在迫害时期,一位敌视基督徒的官员曾下令凿毁刻有中文铭文的墓碑。然而,第一锤落下时,墓碑竟开始“流血”,最终迫使人们放弃了亵渎之举。如今,人们仍指着裂缝边缘,称那是“圣血”染红的痕迹。 而我亲眼所见的事实是:这块石头(一块垂直插入土中的大型平行四边形大理石)确实有一道横向裂缝,缝隙边缘因某种外来物质而呈锈红色,而非血红色。这种物质不过是氧化铁——在这片石灰岩中含量丰富,雨水溶解后渗出,才让裂缝边缘染上了颜色!……幸好,这位汉中使徒的圣德声誉,建立在比这更可靠的根基之上。 另一个体现当地人(甚至异教徒)对“范神父”(当地人对这位传教士的俗称)尊崇的证据,是秦岭某峡谷中一座为他而立的佛寺,由僧人主持。当地传说如此描述:“某日,这位圣者行经群山,挑夫拒绝继续跟随,称此路常有老虎出没,行人必死无疑。神父说:‘不必害怕。’他祈祷后,为群山祝圣……”据说自那以后,这片区域再无旅人葬身虎口。因此,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堂,供奉着一尊多少带有天主教神父祭服形象的雕像,胆怯的路人每日都会在此祈祷。 由于我并未亲至传说中的地点,以上故事皆为耳闻,既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亦不敢确认“汉先贤”祠堂是否存在…… 晚餐后,我返回光化院,为明日的化石山考察做准备。今日的行程中,我只收获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背甲布满斑点,细尾修长,或许是Emys属(泽龟)的幼体…… 翻译说明: 1. 文化语境:文中“圣母领报节”(3月25日)、“耶稣会士”等宗教元素,结合晚清汉中地区的天主教传播背景,保留历史真实感。 2. 科学观察:作者对“圣血”的地质学解释(氧化铁),体现19世纪博物学家的实证精神,译文通过细节对比(锈红vs血红)强化这一视角。 3. 民俗传说:传教士故事反映基督教与本土信仰的融合(佛寺供奉神父雕像),译文以“圣者”“祝圣”等中性词保留跨文化张力。 4. 生物记录:末句“Emys”保留拉丁学名,符合博物学日记的严谨性,括号内“泽龟”为常见属名注释,便于理解。 (日记未完,次日将赴化石山考察,敬请期待后续……)

0 阅读:3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