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赫鲁晓夫儿子被判枪决,他为救儿子竟两次向斯大林下跪,尊严尽失。但最终儿子依旧被枪毙,赫鲁晓夫悲痛欲绝,他下定决心要报复斯大林!
1930年代的苏联处于极端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随着斯大林对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一场自上而下的肃清行动悄然酝酿。1934年,苏共中央启动大规模清洗,矛头直指党内异己与潜在对手。在这一过程中,尼基塔·赫鲁晓夫的角色并不边缘,他以坚定的立场和积极的参与成为清洗机制的直接推动者之一。
在几场具有标志性的政治审判中,赫鲁晓夫不止一次公开支持对昔日布尔什维克革命功臣的处决。针对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等“托洛茨基集团”成员,他明确站在斯大林一方,强调无情镇压对国家团结的必要性。这种表态,不仅是对领导意志的忠实执行,也为其个人政治路线的稳固提供了筹码。
赫鲁晓夫并非一开始就站在苏联权力的顶层。他的仕途起点可追溯至乌克兰地方组织。1925年,他在时任乌克兰党委书记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的提拔下,开始在党务系统内担任要职。彼时乌克兰党内派系斗争激烈,赫鲁晓夫凭借组织工作的执行力,在地方党组织中脱颖而出。
1926年底,他被任命为斯大林诺地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及党委副书记。这一职务虽不算最高领导人,却足以掌控干部任免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他帮助推动上级莫伊谢因科被免职,从而巩固自身地位。
两年后,他再度被卡冈诺维奇提拔,调任乌克兰首府哈尔科夫,负责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的组织工作。这一岗位是苏共中央在乌克兰的核心职能部门之一,意味着赫鲁晓夫已从地方官员上升为区域性政治力量。在哈尔科夫短暂任职后,他又被调往基辅,接连担任多个关键职位,逐步积累起在党内的影响力。
1953年3月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与世长辞,结束了他长达29年的统治。然而,对于当时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尼基塔·赫鲁晓夫来说,斯大林的去世并非悲伤时刻,反而成为他权力攀升、揭露斯大林罪行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利用这一契机,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和阴谋诡计,逐步打击斯大林的亲信,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做了一个长达四个小时的秘密报告,内容直指斯大林的残暴统治和个人崇拜。这一报告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揭开了斯大林时代的黑幕,将斯大林长期营造的"伟大领袖"形象一举摧毁。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斯大林"运动背后,却隐藏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积怨已久的切肤之恨。这股恨意源自13年前一桩不为人知的家庭悲剧——赫鲁晓夫的长子列昂尼德被苏军最高法庭以"叛国罪"处决。而斯大林作为最高领袖,本有能力阻止这一切,却无动于衷地放任惨剧发生。赫鲁晓夫为了拯救儿子,不惜两次向斯大林下跪求情,但换来的只有斯大林的冷酷无情。
这段屈辱而痛苦的经历,深深刺痛了赫鲁晓夫的心。他无法原谅斯大林的残酷,更无法原谅自己作为父亲的无能。儿子的死,成为压垮赫鲁晓夫和斯大林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赫鲁晓夫内心埋下了向斯大林复仇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最终在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漩涡中破土而出。
1941年6月,德国军队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规模进攻苏联西部边境。纳粹军队以“巴巴罗萨计划”为代号,对苏联展开三线进攻,目标包括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克兰首府基辅。当时,赫鲁晓夫正担任乌克兰地区的高级党政干部,并在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红军西南方面军的政治委员,权力等同于军队司令,军中命令需经他签署才能生效。
在德军围攻基辅前夕,红军高层内部曾出现撤军与固守的分歧。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战后回忆录中指出,自己曾提出应果断撤出基辅以保存有生力量,但遭到斯大林否决。而赫鲁晓夫在与斯大林讨论局势时,表达了对基辅守住可能性的认同,这一观点影响了最高统帅部的决策。
实际战况很快恶化。德军在南线迅速突破,包围圈逐步合拢。红军数十个师陷入重围,补给线中断,联络瘫痪。赫鲁晓夫与指挥层在形势已无可挽回时才决定组织突围,但为时已晚。最终,仅约15万苏军官兵成功脱离战场,德方宣布缴获65.5万名战俘,是二战期间苏军最大规模的人员损失之一。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策强调“和平共处”,在冷战紧张局势下寻求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苏联开始主动与欧洲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改善外交关系。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欧洲战场的对抗烈度,并扩大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
然而,赫鲁晓夫的和平策略并未得到美国及其盟国的正面回应。西方集团一方面公开干预亚非拉国家内部事务,遏制民族解放潮流,另一方面在东欧频繁制造动荡。1956年,匈牙利爆发全国性骚乱,西方媒体广泛介入舆论战场,美国则通过无线电台等方式对动乱进行煽动与鼓励。赫鲁晓夫政府出兵镇压,进一步加剧了苏联与西方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