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的车被一个普通的交警拦下。只见他娴熟地拉开车门,一屁股坐在陈赓的旁边,颐指气使地对司机说:去市公安局。警卫员刚要训斥,却被陈赓的一个眼神制止了。这个胆大妄为的交警,下场如何? 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与现代化军队正面交锋。这场战争不仅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牺牲,更暴露出了我国在军事装备和技术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战场上,美军的先进武器让我们的将士们吃尽了苦头。这种差距,让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必须加快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952年3月,聂荣臻和粟裕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这份报告很快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并由毛主席亲自批示同意。同年7月,经毛主席正式签署命令,由陈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第一任校长和政委。 对陈赓来说,创办哈军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校址选择的问题。最初,陈赓倾向于将学校设在北京。他认为首都不仅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而且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向中央请示。但随着苏联专家的到来,这个想法发生了改变。由于哈尔滨集中了大量苏联援建的国防项目,并且驻扎着众多苏联专家,最终哈军工的选址定在了这里。 学校选址确定后,陈赓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亲自参与工程规划,每天都要到工地检查进度,即使腿上的老伤经常发作也不肯休息。在他的督促下,一座拥有10万平方米教学面积的大楼仅用了七个月就建成了。 但让陈赓最头疼的是师资力量的问题。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哈军工要开设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工兵等5个工程系,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了网罗人才,陈赓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不仅四处奔走,有时甚至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有一次,他得知周总理在国务院西花厅开会,便特意守候在厕所外,等候周总理签批调人文件。 更让人惊讶的是,陈赓甚至不惜为一个死刑犯求情。当他得知弹道学专家沈毅因贪污被判死刑时,立即找到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后又求助毛主席,最终使这位专家得以在哈军工继续发挥才能。 到了1953年3月,在陈赓的不懈努力下,哈军工终于初具规模。但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奔波在为学校发展努力的道路上。就在这年6月,当他乘车前往哈尔滨市政府处理工作时,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 1953年6月的哈尔滨,天气已经开始逐渐炎热。这天,陈赓乘坐专车前往市政府处理哈军工的相关事务。车子行驶在路上,突然被一名交警拦下。让人意外的是,这名交警二话不说,直接拉开后车门坐了进来,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司机送他去市公安局。 这种蛮横无理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警卫员的不满。正当警卫员准备出言制止时,陈赓却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声张。车厢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这名交警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乘客是谁,甚至还想在车内吸烟。当陈赓出言制止时,他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开始威胁司机,扬言要记下车牌号,之后就倚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车子并没有按照交警的要求开往公安局,而是径直驶向了市政府大楼。当车停稳后,这名交警顿时暴跳如雷,认为司机不认路。当他看到陈赓派人去请市长吕其恩时,嚣张的气焰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吕其恩闻讯火速赶到车前,还未来得及打招呼,就听到陈赓平静地说了一句话:这个迷路的兵,交给你处理。说完,陈赓便径直走进了市政府大楼,留下了脸色铁青的吕其恩和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交警。 这件小事实则反映出当时哈尔滨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陈赓没有直接处罚这名交警,而是选择将其送到市政府,这种处理方式颇具深意。他是想借此向市政府传达一个信号:基层干部的作风需要整顿。 吕其恩也确实领会到了这一点。作为新上任的市长,他立即开展了一场全市范围内的作风整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哈尔滨的政风和社会风气都有了明显改善。 这个看似普通的交警事件,实际上成为了推动哈尔滨市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转折点。陈赓用他特有的方式,既教育了一个目无法纪的交警,也推动了整个城市的治理进步。这种既见微知著,又治标治本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陈赓作为一位军事教育家的智慧。 直到1961年陈赓去世,他始终保持着这种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为哈军工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也为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哈军工的校园里,陈赓的雕像依然矗立,见证着这所军事院校的发展历程,也见证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3年,陈赓的车被一个普通的交警拦下。只见他娴熟地拉开车门,一屁股坐在陈赓的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29 14:48: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