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一见倾心!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坚持走路
2025-03-29 15:55:06
【P1-7,元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
高30、口径8.8、底径9.3厘米
1985年益都县粮油中转储备库出土
瓶敞口外撇,细颈,垂腹,圈足。
整体画面层次清楚,绘制了七层精美的花纹:
[一R] 口沿内绘有一周卷草纹;
[二R] 颈部装饰了蕉叶纹、回纹和变体覆莲瓣纹,内部还填充了火珠纹;
[三R] 腹部是云龙纹的天地,一条三爪行龙在其中张牙舞爪,昂首扬须,腾云驾雾,喷火逐珠,显得威风凛凛,气势恢宏。
[四R] 云龙纹上下,又用一周卷草纹与其他花纹进行巧妙地间隔。
[五R] 近底处,巧妙地装饰了变体仰莲纹。
这件玉壶春瓶釉质细腻而莹润,白中泛青,胎质薄,纯净,胎体坚致细密,造型美观,青料发色鲜艳夺目,花纹层次清晰可见,造型更是端庄优美,令人一见倾心。
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型。学界认为,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这种瓶型。到了宋代基本确定了造型特点:撇(侈)口、细颈、硕腹、圈足。宋元之后,玉壶春瓶实用器功能逐渐减弱。明、清时期,渐变为陈设瓷。
1985年4月,在位于山东青州东阳城北约800米处,一座国家粮库储运中转站正在紧张的施工中。13日下午,博物馆接到粮库工地打来的电话,称这里发现一座墓。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该墓葬已经被挖得面目全非了。
根据仅存的墓葬形制和现场施工人员的反映,这应该是一座穹窿顶、近似方形的砖室墓。因毁坏严重,施工方急于施工,无法进行进一步清理,只好将已经破损的青花瓷器碎片,全部拣选后带回博物馆。
因为墓葬毁坏严重,只知道墓葬为穹窿形顶,并没有可以相佐证的文物出土,只能根据其他相类似的元代青花瓷器加以证实。
该墓葬出土青花瓷器拣选修复后共有三件:一件为青花龙纹玉壶春瓶,一件为葵口鹿纹盘,另一件为菊花纹盏杯。
三件瓷器胎体均坚致细密,较为纯净,局部含有少量杂质,呈铁褐色小点状,胎体从口沿到底部由薄逐渐增厚,玉壶春瓶和碗尤其变化明显。其釉质莹润,白中闪青,口沿处非常薄,有的地方甚至露胎,底足施釉不甚到底,玉壶春瓶底足内施薄釉。胎与釉结合处呈现非常自然的火石红色。
从造型看,玉壶春瓶颈部细长,腹部不太丰满,整体显得瘦高;玉壶春瓶和碗圈足外撇,盘、碗口沿呈葵花形,碗圈足内有明显的乳丁状的突起,这些都是元代瓷器的典型特征。
从纹饰看,卷草纹、回纹、蕉叶纹、变形莲瓣纹、菊花纹、龙纹都是元代非常流行的纹饰,尤其是玉壶春瓶上的龙纹,小头,细颈,三爪,网状鳞,堪称元代龙纹的典范之作。
青州博物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