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年,康熙准备处死大儿子胤褆,他的额娘惠妃知道后,却跑来对康熙说:“胤褆从小对我不孝,请你处死他……”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更何况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后宫。 儿子就要被处死,惠妃不但不出手相救,而且还落井下石,她这么做到底有什么苦衷? 康熙听了惠妃的话,吃了一惊,他疑惑地看着惠妃,想从她脸上找到答案。 其实,胤褆又何尝不是康熙的儿子,他骑虎难下,他要做足样子。 康熙看着惠妃和善地说:“没把胤褆教育好,这是我的责任。” 也正是由于惠妃的正话反说,胤褆才得以赦免。 在康熙时期,皇子们为了争夺太子位置不惜骨肉相残,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就发生在那个时候,而胤褆是那时候闹得最凶的。 胤褆在皇子中排名第五,他之所以被称为大阿哥,是因为在他之前的阿哥都早年夭折。 实际上,我国历代的太子都是大阿哥来当,可到了清朝,满族的皇上更注重出身,他们认为皇后的儿子才配当太子。 所以,当时的胤褆虽然文武学识都在老二胤礽之上,可康熙还是把太子位置给了胤礽,原因就是胤礽是皇后的儿子,即使他一出生皇后就死了。 为此,胤褆很是不满。当时,他的生母惠妃统领后宫,八阿哥也有惠妃抚养长大,与他情同手足,而明珠也与惠妃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按说当时的胤褆很有实力。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才有意打压他,因为在他眼里除了太子,其余的都是阿哥。可即使这样,他们之间的争斗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加剧。 1708年,康熙外出行猎,皇子们都个个摩拳擦掌,想借此机会在父皇面前秀一把。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当晚的宴席上,太子胤礽却喝得迷迷糊糊,而最要命的是,他竟偷偷在康熙帐篷外窥探,结果当场被抓。 当时,虽然大家对此事感到有些蹊跷,可一国之君怎能容他人监视,康熙一怒之下罢黜了胤礽。 其实,康熙对胤礽的有些行为早就不满了。一次是康熙外出打仗的时候。 当时,他因为想念太子,就经常给他写信,而胤礽却马虎应付,甚至后来康熙说希望看到他的衣物,以慰思念之苦时,胤礽这次甚至根本就没回信。 面对如此顽劣的胤礽,康熙有多爱他,这次就有多伤心难过。 还有一次,发生在康熙外出巡幸中。当时一起外出的还有十八阿哥,怎奈途中十八阿哥染病,康熙是焦灼万分,可胤礽却毫无怜悯之心。 这让本就注重亲情的康熙十分失望,认为太子是一个自私薄情之人。 而这次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不仅在康熙面前指证太子的种种劣迹,更有甚者提出:“父皇如果不想亲子动手,胤褆愿为父皇代劳。” 这种赤裸裸的骨肉相残,让康熙想起了曹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经过此事,胤褆在他心中的地位已大打折扣。 皇储之争历来残酷,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也都有过弑兄杀子,逼宫的行为。 而作为文韬武珞的康熙更是心知肚明。虽然胤褆言语过激,但罪不至死。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则让康熙勃然大怒。 这天,三阿哥胤祉收集到胤褆陷害太子的证据,并请求皇上彻查。 果然,从胤褆家中搜出十几件魇胜物,上面都有太子的生辰八字和性命。 一切真相大白,胤褆不仅在朝中营私结党,而且勾结江湖术士,利用巫术操控他人。 这样以来,当初太子夜间窥探康熙的行为,也似乎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本来就对胤褆不满的康熙实在忍无可忍,终于下令把他处死。 而作为亲生母亲的惠妃,怎忍心看着自己的儿英年早逝,她前思后想,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就这样,胤褆逃过了死节,但活罪难逃。从此,他被康熙圈养了起来,康熙在弥留之际,还下旨“皇长子胤禔性行不顺,朕若不讳,此人断不可留”。 后来,四阿哥继位,登上皇帝宝座,也就是雍正。 按说已经改朝换代,但雍正仍没有释放胤褆。也许是因为父命难违,也许他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即使如此,胤褆被囚禁的26年中,身边仍有十几个女人,并为他生养20个子女。 无情最是帝王家,胤礽被废,胤褆终身圈养,康熙心中注重的亲情,注定不能实现。
1708年,康熙准备处死大儿子胤褆,他的额娘惠妃知道后,却跑来对康熙说:“胤褆从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01 09:02:0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