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国硬刚日本,抢下亚运会主办权,那时,日本人均GDP可是中国的30倍,国际舆论都等着看中国出糗,认定这穷国绝不可能办成,可谁也没料到,一个香港年轻人,站了出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中国硬刚日本,抢下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这消息传出时,整个亚洲体坛都为之震动,要知道,当时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0倍,经济如日中天。 而中国刚从贫穷中挣扎出来,底子薄得让人怀疑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样一场国际盛事,国际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等着看笑话,日本甚至暗中放话,若中国办不下去,他们随时可以“接盘”。 这种傲慢的姿态,无疑是将亚运会变成了一场关乎国家尊严的较量,然而,谁也没料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年轻人,竟成了扭转局势的关键人物。 那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的巅峰,自恃财力雄厚,对中国的处境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他们不仅在经济数据上碾压中国,还通过各种渠道暗示:一个连基础设施都匮乏的国家,凭什么承办亚运会?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筹备亚运会需要的25亿资金,对当时的国力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国家咬牙拨出7亿,又东拼西凑凑齐19亿,可剩下的6亿缺口却成了无法逾越的大山。 场馆要建,亚运村要修,每一项开支都在考验这个刚刚站起来的国家,这场盛会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了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的试金石,输不起,更退不得。 就在组委会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名叫张明敏的香港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只是个普通歌手,出身平凡,靠着一副嗓子在香港乐坛谋生。 1983年,他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歌词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唱出了无数华人的心声,然而,这首歌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显得过于大胆,香港乐坛将其封杀,张明敏的演艺事业一度陷入低谷。 但他没有退缩,1984年,当他得知祖国为亚运会资金发愁时,毫不犹豫做出了惊人之举——变卖自己的房产和爱车,捐出60万港币,这笔钱虽然对6亿缺口来说微不足道,却是他全部的积蓄。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还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义演,154场演出,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用歌声呼吁更多人加入这场为国分忧的行动。 张明敏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中国心》从香港传到内地,又登上春晚的舞台,一夜之间响彻中国的大街小巷,那旋律不仅唤起了国内民众的共鸣,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每一个有华人的角落。 美国唐人街的早餐店里,英国华人区的杂货铺中,这首歌成了海外游子心中的乡音,人们听到了歌声,也听到了亚运会背后的困境,于是,捐款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 马来西亚的侨胞、美国的华人,甚至远在欧洲的普通家庭,都纷纷解囊,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力,从几块几毛到几十万不等,涓涓细流汇成洪流。 国内也不甘落后,小学生捐出攒下的1块6毛零花钱,企业家掏出千万家底,连乡村的普通百姓都拿出微薄的积蓄。 短短半年,6亿资金缺口奇迹般地被填满,这股力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也狠狠打了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一记耳光。 1990年9月,北京亚运会如期开幕,那一刻,整个国家都沸腾了,开幕式上,古老的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龙的传人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自信与魅力。 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最终以183枚金牌的成绩稳居榜首,彻底粉碎了外界的质疑,日本的嘲讽早已无处安放,国际舆论从唱衰转为惊叹。 这场盛会的成功,不仅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中国综合国力崛起的象征,而张明敏,这个普通的香港青年,用他的行动为这一历史性时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60万捐款和154场义演,或许在庞大的资金池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正是这点星火,点燃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促成了这场不可能的逆袭。 回过头看,张明敏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才华,却用一颗赤诚的心,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他的举动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分贵贱,也不看身份,只要有信念,普通人也能为国家铸就奇迹,1984年的那场硬刚,不仅让中国在亚运会的主办权争夺中胜出,更开启了国家崛起的序幕。 从那时起,中国人用一次又一次的团结证明,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众志成城,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张明敏和他的《我的中国心》,就像一个开关,唤醒了沉睡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力量。 而这场亚运会的成功,也只是开始,在随后的岁月里,这种凝聚力还将创造更多属于中国的辉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广网2017-06-22《香港歌手张明敏:我见过美丽的祖国大地,我相信中国的发展不会停》
🔥16岁双冠封后!张本美和95拍神球逆袭登顶日本乒坛3625分的世界排名积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