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到:"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才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 接着让幼弟杨积善杀掉自己,因为此时身边只剩下弟弟一个人了,杨积善痛苦着说,"大哥,我怎么下得了手啊"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杨玄感兄弟还是大隋王朝的顶级权贵。 杨玄感的父亲就是隋朝名臣杨素,不仅仅帮助杨坚建立隋朝,还在隋炀帝登基的过程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时间,杨玄感一家掌握着军政大权,拥有至高的权威,对于隋炀帝这样皇帝来说,自然不能容忍权臣的存在,于是乎借着由头各种打压杨素。 有一次杨素病重,杨广假惺惺的派太医去帮助其治病,却在暗中不停地询问杨素什么时候才能死去。 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杨素也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为了保全杨家,杨素最终选择不吃药,只求速死。 杨素死后,杨玄感便把自己这笔账算到了杨广的头上。 出身显赫的杨玄感在面对杨广的猜忌,非但没有收敛,暗中积蓄力量,反而还针锋相对,决定联合朝廷大臣,一起推翻杨广的统治。 大业五年,杨广征召杨玄感,命令其陪同自己一起去巡视吐谷浑。 就当大家浩浩荡荡来到吐谷浑的时候,突然遭遇了大雨,一行人狼狈不堪,被困在了当地。 杨玄感感觉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联系了自己的叔叔杨慎,想要发兵进攻杨广的行宫,夺取政权。 杨慎听了之后,立马反对,认为杨广在登基以来,实行各项政策,都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而且隋朝内部也没有什么动乱,民心拥护,发动政变是十分不明智的行为。 于是乎杨玄感便暗中积蓄力量,想方设法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掌握兵权,甚至还向隋炀帝提出带兵的要求。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隋炀帝非但没有反对,还大力的支持,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意思要大力地栽培杨玄感,就这样杨玄感逐步的掌握的兵权。 随着隋炀帝好大喜功,多次发兵征伐高句丽,天下的百姓对此苦不堪言,各地纷纷发生叛乱。 甚至就在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关键时刻,杨玄感却在背后使绊子,多次截断运往前线的粮草。 随后,杨玄感干脆发动叛乱,手下聚集了以李密为首的不少贵族子弟,前线的隋炀帝得知后,惊慌失措,对左右说到"此小儿聪明,得不为患乎?" 于是乎下令撤军,留下了大量的军械装备,仓皇回国平叛。 杨玄感起兵之后,各地的人纷纷前来投靠,不一会就发展到了十多万人,此时李密给杨玄感提出三条计策。 一个是扼守山海关,让隋炀帝进退两难,其次是轻装前进,直取长安,最后就是就近攻打东都洛阳。 这三条计策中,攻打洛阳是最不明智的,但是杨玄感却偏偏选择了这条道路,不顾李密地劝说执意前往洛阳。 杨玄感渡过洛阳之后接连取胜,这让杨玄感骄傲自大起来,没有选择速战速决,而是屯兵洛阳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战争持续了两个月之久,随着隋炀帝带领大军回援,杨玄感渐渐地处于被动当中,杨广派遣宇文述统帅大军平叛,同时山东的来护儿,长安的代王也纷纷出兵。 一时间,杨玄感陷入到四面楚歌的地步当中,就在这样危难的情况之下,杨玄感还派人分兵,分布抵挡各路大军。 杨玄感也是一员猛将,亲自上阵,每战必胜,颇有项羽遗风,但是在大势的面前个人的勇武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邙山一战,杨玄感大败,腹背受敌,准备西进关中,到达陕县的时候,不听从李密的劝告,死活要攻打弘农宫,三日未克,追兵却赶上来了。 一时间众叛亲离,手下的大家谋士纷纷各自逃命,杨玄感灰头土脸地带着十余骑兵逃亡,到达上洛的时候又被追兵发现,只好和自己的弟弟杨积善弃马徒步逃跑。 最后,杨玄感自知自己无法免死,想起自己不听李密的劝告,悔不当初,于是乎便要求自己的弟弟杨积善亲手杀死自己,杨积善自然下不去手。 但是在杨玄感的坚持之下,最终拔剑向杨玄感刺去,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就此殒命。 而杨积善本人也打算自杀,但是没有成功,被追兵所俘虏,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就此被平定。
163年杨玄感谋反失败,被追兵包围,悔恨万分地对弟弟说到:"当初我不肯听李密的话
风城春史呀
2025-04-03 13:52:12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