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陕西汉中五郎庙镇的武靖远半夜出门挖树根,突然发现脚下的土堆正一闪一闪

熹然说历史 2025-04-05 23:21:59

2014年,陕西汉中五郎庙镇的武靖远半夜出门挖树根,突然发现脚下的土堆正一闪一闪地发出红红绿绿的光芒,武靖远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说过山里有宝的传说,于是他加大挖土的力度,果然让他挖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 武靖远从不曾想过,一个平凡的午后会改变他的命运。2014年10月28日,这个66岁的老人像往常一样出门捡拾废旧物品。作为城固县五郎庙镇的普通农民,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老伴半身不遂需要照料,5岁的小孙女嗷嗷待哺,而儿子儿媳又远在外地打工。靠着捡树根、收废品,武靖远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小家庭的生计。 那天回家的路上,武靖远经过修建高铁的工地,那里的工人们挖出了不少堆积如小山的土堆。远远望去,他发现其中一堆土里似乎半掩着什么东西,闪着微弱的金属光泽。"也许是废铜,能卖几个钱。"武靖远心想,便走近查看。 "刚开始还以为只是一普通的烂铜,准备捡回家卖破烂,但是走近一看,这东西还挺大的。"武靖远后来回忆道。出于谨慎,他在土堆上插了根小棍子做记号,匆匆回家取来三轮车,将这件沉重的铜器小心翼翼地搬运回家。 回到家中,武靖远开始仔细打量这个铜器。它体积庞大,表面虽然布满泥土,但依稀可见精美的纹饰。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造型奇特的兽头和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这一刻,武靖远想起了镇上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普及的文物知识。 五郎庙镇历来是文物富集区,近年来曾多次出土过青铜器和唐砖等历史文物。镇村干部和文化站工作人员经常对村民进行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宣传,在武靖远心中种下了文物保护的种子。 "这恐怕不是一般的铜盆,看着像是古代的东西。"武靖远心中有了判断。虽然家境困难,卖掉这件铜器或许能换来不少钱,但他没有犹豫,立即找到镇文化站负责人贺军报告了情况。 贺军一看就确认这确实是件文物,立即电话向县博物馆和镇领导报告。消息很快传到了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那里。苟馆长当天便赶到武靖远家中,看到这件青铜器后双眼放光:"这很可能是商代晚期的青铜樽,距今约3600年!" 武靖远怎么也没想到,他在平凡的一天里,竟然捡到了一件距今三千六百年的国宝级文物。更令他感到荣幸的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将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归还给国家,让它能够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宝贵的线索。 城固县博物馆馆长苟保平站在武靖远家的院子里,小心翼翼地端详着这件青铜器。"结合樽的大小、铸造工艺、纹饰等特征,我初步判断,此樽铸造于商代晚期,距今大约3600年。"苟馆长的声音中难掩激动。这不是普通的发现,而是一次珍贵的文物重见天日的时刻。 这件青铜樽口径达41厘米,残高37厘米,重约10余公斤。虽然圈足部分有所损坏,但整体保存相当完好。最令人惊叹的是樽体四周铸有精美的饕餮纹,并有三个栩栩如生的水兽。更为难得的是,其中一个兽角上还铸有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这种工艺在当今出土的文物中极为罕见,展示了商代青铜工匠的高超技艺。 "在古代,这种青铜器被称为'吉金'。"苟馆长向武靖远解释道,"它不是简单地用铜制成的,而是铜添加铅、锡等多种金属精心铸造而成,整个过程需要四十多道工序,代表着商代最高的科技水平。" 随后,苟馆长带领专家团队来到武靖远最初发现青铜樽的地方进行勘查,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或相关文物。可惜的是,附近再无其他发现。这让专家们推测,这件樽可能是因地质变动或人为活动而被偶然移至此处。 这件青铜樽的历史意义远超想象。苟馆长告诉武靖远,在1964年,城固宝山镇就曾发现过一件类似的青铜樽,而与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樽也属于同一时期。这不仅证明了商代晚期汉中地区的繁荣发展,还为研究当时汉中与四川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 "樽在古代是高贵身份的象征,现代汉语中的'尊敬'一词就是由'樽'演变而来。"苟馆长进一步解释,"中国青铜器始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到了商末西周时期达到鼎盛。像这样的樽,只有身份地位极高的人才能在宴席上使用。" 2014年11月1日,在县领导的见证下,城固县向武靖远颁发了《荣誉证书》和3000元奖金,以表彰他发现文物后主动上交的行为。当记者问及他为何选择上交而不是私自卖掉时,武靖远朴实地回答:"咱知道文物是国家的,捡到了就应上交国家。" 这3000元的奖励金在当年显得有些特别。同一时期,陕西省内发生了多起公民上交文物的事件,但奖励标准却相差悬殊。在陕西洛南县,农民雷军政上交西周时期石斧仅获100元奖励;陕西丹凤的李磊上交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获500元;而陕西宝鸡一家三口因发现文物并保护现场则获得了10000元奖励。

0 阅读:5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6

用户10xxx26

3
2025-04-06 00:40

商代晚期,3600年前,这馆长常识都不清楚哦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