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2年,李世民不顾群臣反对,放了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一年后,这390名

寻墨阁本人 2025-04-07 15:44:39

公元632年,李世民不顾群臣反对,放了390名死刑犯回家过年,一年后,这390名刑犯又自愿回来领死。 当时是贞观六年的腊月,临近春节,李世民望着长安城里的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景象,忽然想到了狱中的囚徒。 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在他看来,囚徒虽然犯了罪,但也是大唐的子民。 他又想到,近年来冤假错案横生,很可能有人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蒙受冤屈,判了死刑。 在古代,死刑核准权是在皇帝手里的。李世民平日里政务繁忙,很多时候核准死囚,都是由手下代劳。既然是代劳,就难免有纰漏。 于是,李世民打开那些死刑犯的卷宗,挨个查看。接着,又去往监狱,轮流审理,最终,李世民挑选出390名死囚,决定放他们回家过年。 同时,李世民也跟死囚们约定,入冬以前必须回到监狱。 李世民既没有派官吏跟踪监督他们,也没有向囚犯们的户籍所在地发放重点监视文书,只凭一句承诺,他就放走了狱囚。 大臣们纷纷上疏反对:“陛下,那些可都是背负着人命的重刑犯,贸然放他们回家。 这些人逃脱不说,恐怕会为祸乡里,藐视王法,还可能引起乡民的效仿啊。” 李世民淡然一笑:“敢问诸位爱卿,除夕与家人团聚吗?” 大家纷纷点头,李世民又问:“那狱卒回家,有何不可?” 众人哑口无言,都等着看李世民的笑话。 转眼间到了次年秋天,那些释放的死囚们竟然相继赶回了自己所在的监狱。 李世民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笑着跟当初反对此举的大臣们说:“朕没有看错人吧?” 有大臣表示:“皇上,当初你恩准390人返乡,如今期限将至,回来了389人,还有1人未归。” “无妨,再等上几日。时间不是还没到嘛。”李世民很有信心。 事情果然如李世民所料,不久之后,那个死囚回来了。 原来,他在返回牢狱的路上,忽然得了痢疾,因此耽搁了几天,未能提前到达。 李世民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让他继续回去服劳役。 又过了几日,那390名死囚,竟然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喜讯--赦免。 李世民表示,对死囚们的表现非常欣慰,他说:“今日我亲自赦免死囚的数量,古今从未有之。我此举,并非是想让百姓都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让大家都沐浴到皇恩浩荡。” 其实,李世民并非是平白无故就放了这些死刑犯。 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 首先,消弭了冤假错案。古代的法律不健全,审问体系也存在很大的隐患。 李世民是个明君,一直以“恤刑慎杀”来约束自己。那390名囚徒,都是李世民精挑细选的。 在此之前,他做了大量的功课,意识到这些人的量刑标准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很多人都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其犯罪行为,就被下了大狱。 其次,打造“明主”人设。如果李世民大张旗鼓的为冤案平反,就会让百姓认为大唐掌管律法的官吏都是些酒囊饭袋,就会对朝廷的审讯制度存在不信任。 而李世民用宽宥的方式,来释放囚犯,既避免了让朝廷承认错误所带来的信任危机,又可以给自己树立起宽仁的形象。 当然,李世民为了避免世人称自己无视法律,紧接着又在朝堂上表示:“有时候朕一时兴起,就会出现无视律令的行为。众爱卿都以为这是小事,所以不曾直言犯谏。然而,所有的大事,都源于一件件小事。如果小事不重视,就会发展成难以解决的大事。江山社稷的危机,就在这里。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已来,绝不放赦。” 当然,后人对李世民的这一行为也是褒贬不一,宋代的欧阳修曾就李世民释囚一事作出《纵囚论》短文,予以抨击。 欧阳修认为,李世民此举“演的太过”,李世民既不是体恤民情,也不是人性执法,他只是为了让自己在青史留名,能够成为尧舜一样的仁厚帝君。 而清朝的王夫之认为,死刑犯们回家后不逃,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明面上,李世民并未对其采取任何监督措施,实际上下面的官吏早已严阵以待。 此事如此兴师动众,囚犯们逃走就是打皇帝的脸,他们根本无路可退,即使这些人逃走,也会牵连其家人。 王夫之对纵囚这场人性的考验看的很透彻,他说:“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武寒旭

武寒旭

1
2025-04-07 17:57

不回来就是欺君,满门嚓嚓嚓,自己也不见得跑得了,朝阳区群众就把他扭了。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