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增加的关税会由谁买单?会转移到外贸商还是普通消费者? 特朗普政府最近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表面上喊着“让外国买单”,实际上却像一记回旋镖,直接扎进了美国老百姓的钱包。这波操作不仅让华尔街股市两天蒸发1.6万亿美元,更让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价格肉眼可见地飙升——从越南产的牛仔裤到中国制造的玩具,涨价幅度普遍超过15%。但关税成本到底是谁在扛?答案可能比政客的承诺更扎心。 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算过一笔账:一柜从中国进口的机电设备,原本成本10万美元,现在被加征34%关税后,进口商要么自己吞下3.4万美元成本,要么涨价转嫁给消费者。但现实是,美国本土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比如医疗CT机的核心部件,全球80%产能在中国,美国医院只能硬着头皮买单。就连福特汽车都顶不住压力,宣布可能裁员,因为其墨西哥工厂生产的汽车零件被加税后,每辆车成本暴涨4000美元。 退休教师李阿姨发现,常买的智利车厘子从每磅5美元涨到7美元,而货架标签上赫然印着“关税调整所致”。耶鲁大学研究显示,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得多掏3400-4200美元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这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房租。更讽刺的是,过半美国人误以为关税是“外国支付”,直到超市小票上的数字给了他们一记现实耳光。 加州的小企业主汤姆经营着一家自行车店,中国产的变速器关税从10%飙到34%后,他被迫将整车售价提高25%,结果销量直接腰斩。“现在仓库堆满库存,现金流快断了”,汤姆苦笑着说。类似的故事在全美30万家依赖进口的中小企业上演,许多人开始转向东南亚采购,但越南、泰国的工厂也因美国加税而抬价,形成恶性循环。 关税的杀伤力远不止终端价格。得克萨斯州的太阳能板安装公司发现,中国光伏组件涨价后,订单量暴跌40%,连带当地电工、运输公司纷纷裁员。这种“产业链税”甚至波及完全本土化的行业——美国农民的大豆因为中国反制关税滞销,导致农用机械需求下降,伊利诺伊州的拖拉机厂不得不缩减产能。招商证券测算,这类连锁反应可能导致美国未来3年GDP缩水1.07万亿美元,相当于抹掉整个佛罗里达州的经济总量。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6%,把美国拖入大萧条。如今相似剧本再度上演:日本汽车厂商已计划将生产线撤出美国,欧盟酝酿对哈雷摩托加征报复性关税,连加拿大都威胁要拿肯塔基州的波本威士忌开刀。更魔幻的是,美国一边对中国芯片加税,一边又豁免英伟达的AI芯片——这种“精准骨折式脱钩”,连自家企业都吐槽“像是在左右手互搏”。 说到底,这场关税游戏没有赢家。当中国电动车被课以100%关税后,特斯拉却偷偷申请豁免,因为上海工厂的零部件供应根本绕不开;沃尔玛一边抱怨成本上涨,一边把80%的圣诞装饰品订单下给浙江义乌。全球化早已把各国经济拧成一股绳,强行扯断的结果只能是所有人被勒得喘不过气——最先翻白眼的,永远是挂绳末端的普通人。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增加的关税会由谁买单?会转移到外贸商还是普通消费者? 特朗普政府
苍鹰展翅霸苍穹
2025-04-08 09:35:48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