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被当作数字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

现某大厂左小姐 2025-04-08 16:50:36
吃尽时代红利的人,是否还能感知塔底的风声? “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 ——配图明艳,字体高亮,配文兴奋——这条“捷报”似乎是某企业春招季的战果展示,然而无不透露着一种被“轻描淡写”的愤怒。 我们理解竞争,也理解择优。但我们不理解:求职者精心准备的简历在企业眼中是否只是一串“数据”?每一份简历,都是一个人把未来揉碎再小心翼翼拼接的产物。在那119万份简历背后,是119万人数不清的通宵达旦、焦虑难眠、无数次自我怀疑与再整理。是刚刚走出校园、肩负着家庭与时代双重压力的年轻人,用尽全力的一次次尝试。 他们中,有人来自十八线小镇,有人经历疫情三年考研失利,有人拼命刷题准备面试。你说,这是一封简历,我说,这是他们把梦想揉成一团压缩在A4纸上的全部人生片段。 可这一切被一句轻佻的“数字”所抹去,仿佛这些年轻人只是数字战绩的背景板,一串漂亮的数据报表中的“统计项” 吃尽时代红利的人,是否还能感知塔底的风声? 很多企业,尤其大型企业,在国家资源与时代趋势的托举下稳稳站在金字塔顶端,天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这本是荣誉,也是责任。越站得高,越该看得远,而不是俯视得更冷。 这届年轻人,已经在越来越“精细化”的筛选与高度内卷中身心俱疲,遍体鳞伤。他们在夹缝中求生,还要面对来自“成功者”视角的轻浮赞叹。 “一百多万份简历……”这代表了一百多万人正在为生活、为梦想奔跑到气喘吁吁,而一千多个职位,这意味着一百多万次“落空的期望”❗️ 求职者不是玻璃心,大家可能只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关乎命运的时刻里,被认真对待一次。哪怕只是一封简历、一句回音,或是一份稍显庄重的“感谢”。 一个真正有格局的企业,不会把人才当成数字,不会在“高楼之上”用轻佻语气嘲笑楼下的人潮。“核聚新生,共创未来”,那么,未来请不要只聚“数字”,也请共创一些值得托付与尊敬的温度。 谨以此信,写给所有用人单位,以及所有正在竭力长大的我们。

0 阅读:0
现某大厂左小姐

现某大厂左小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