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足?”李嘉诚笑着说:“不敢贪多,三千万就足够了。”算命先生摆摆手说:“年轻人,你命里的财富远不止三千万!” 1958年的香港,正从战后的废墟中爬起来,经济开始起飞,街头巷尾全是机会。那时候的李嘉诚,还不是后来的商界大佬。他1928年出生在广东潮州,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曾祖父做过清朝文官,家里书多得能堆满屋子。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1940年战乱来了,12岁的他跟着家人逃到香港。刚到的时候,一家人挤在窄得转不开身的出租屋里,日子苦得不行。1943年,父亲病逝,15岁的李嘉诚只能辍学,去钟表店当学徒,扛起养家的担子。后来他跳槽到塑胶厂,靠着拼命干活站稳了脚。1950年,22岁的他攒了7000美元,开了长江塑胶厂,做塑胶花生意,总算有点起色。 就在这时候,他遇到了算命先生陈伯。陈伯是香港玄学圈里有点名气的人物,四川人,从小钻研风水命理,到了香港靠算命混得风生水起。1958年,他已经是富商圈里的红人。那天李嘉诚被朋友拉去茶肆见他,陈伯看了他一眼,就抛出那个问题:“你想赚多少钱才满足?”李嘉诚随口说三千万,陈伯却说这数字太小,他的命里财运大得吓人。这话听着玄乎,但搁在李嘉诚心里,多少有点分量。 那会儿的香港,地产市场还没完全热起来,但苗头已经有了。李嘉诚当时做塑胶生意赚了点钱,可离三千万还差得远,更别提什么大富大贵。不过陈伯的话像个引子,让他开始琢磨更大的可能性。会面后没多久,他就在九龙尖沙咀发现一块荒地,位置偏但靠着主干道。他觉得这地有潜力,但手里钱不够。为了凑钱,他跑遍亲戚朋友,磨破了嘴皮子,甚至拿工厂去银行抵押,终于买了下来。结果没过多久,政府宣布附近要建商业区,地价一下翻了好几倍。这笔买卖成了他地产路上的第一桶金。 从这以后,李嘉诚像是开了窍。他开始盯着香港的地皮,研究政府规划,挑那些不起眼但有潜力的地方下手。每次出手都准得不行,慢慢地把生意从塑胶厂转向地产。他的公司越做越大,从北角的小厂房搬到中环的高楼,资产滚雪球一样往上涨。到了后来,他不光有了三千万,简直是把整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攥在手里,成了亚洲数一数二的富豪。陈伯那句“财富远不止三千万”,还真应验了。 回头看,陈伯的预言准得让人咋舌,但他也没啥神秘的。李嘉诚后来的成功,靠的不是命,而是他对市场的嗅觉和拼劲。那块荒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自己跑出来的机会。香港那时候政策松,经济腾飞,谁抓住机会谁就能翻身。李嘉诚就是抓住了这波红利,加上自己的眼光和胆子,才有了后来的帝国。陈伯可能只是个催化剂,给了他点信心,但真要说命里注定,未免太玄乎。 再说李嘉诚这个人,他早年吃过苦,家里从有钱到落魄,他啥都见过。15岁挑大梁,干活比谁都卖力,这种韧性不是算命算出来的。塑胶厂那会儿,他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盯着订单跑客户,硬是把小生意做成了规模。后来转行地产,他也没靠运气,每次买地都研究得透透的,连地价走势都算得清清楚楚。这种人,就算没陈伯那句话,估计也能成大事。 当然,陈伯的名气也跟着李嘉诚蹭蹭涨。后来不少人找他算命,传得神乎其神。不过他没发大财,还是住在九龙老宅,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李嘉诚发达后也没忘他,经常送点茶叶水果过去,算是念旧。这俩人的故事,传着传着就成了香港街头巷尾的谈资。有人说陈伯是神算,有人说李嘉诚是天选之子,但剥开这些说法,里面还是实打实的努力和机遇。 1958年的那次见面,其实没啥戏剧性,就是个普通午后的一次闲聊。可它偏偏成了李嘉诚人生转折的起点。陈伯看准了他的潜力,他自己抓住了机会,香港的大环境又给了他舞台。三者凑一块,才有了后来的传奇。要说这里面有啥秘密,可能就是那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事,倒是挺淡然。他说自己从来不信命,但陈伯的话确实让他多想了想。那时候他30岁,正是不服输的年纪,有人告诉他“你能干更大的事”,多少有点激励作用。可他也说过,财富不是算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话接地气,也实在。
1958年,李嘉诚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问李嘉诚:“李先生未来想赚多少钱才满
文山聊武器
2025-04-08 18:05:0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