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刘长春揣着张学良给的8000大洋,坐了22天的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

文山聊武器 2025-04-10 18:13:59

1932年,刘长春揣着张学良给的8000大洋,坐了22天的船,上岸第二天就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这时,他才发现,别的运动员齐刷刷穿跑鞋,只有自己穿布鞋。 刘长春1909年11月25日生在大连甘井子区,家里穷得叮当响,幼年丧母后跟修鞋的父亲相依为命。小时候,他每天赤脚跑十里山路去上学,脚底磨出茧子,腿却跑得越来越快。在学校操场上,他穿着破布鞋,愣是跑赢了所有人,小学时就打破了大连中短跑纪录。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瘦弱的少年后来会成为中国奥运的开路人。 1927年,18岁的刘长春在大连中华青年运动会上崭露头角,百米冲刺跑出11秒,震惊全场。这成绩传到东北大学,体育部部长孙庆博亲自找上门,给了他入学机会和奖学金。他从玻璃厂学徒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算是人生第一次逆袭。在东北大学,他碰上了德国教练步起——一位奥运冠军出身的田径专家。每天早上五点,刘长春就泡在操场上苦练,起跑、冲刺,反复磨,成绩突飞猛进。 1929年,沈阳华北运动会成了他的成名战。100米10.8秒,200米、400米全都拿下全国纪录,观众都看呆了。1930年,杭州全国运动会上,他又包揽三项冠军,杭州甚至拿“长春路”给他命名。那几年,他跑出来的不仅是成绩,还有中国田径的一点希望。 1932年,奥运的机会来了。张学良掏了8000大洋资助他,刘长春就这么成了中国奥运代表团的“独苗”。7月8日,他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22天海上颠簸,吃的不好睡得不好,还得挤在甲板上练跑。7月29日到洛杉矶,第二天就开幕式,扛着旗进场,成了中国奥运史上第一张名片。 比赛当天,男子100米预赛,他站在起跑线上,低头一看,别人脚上是崭新跑鞋,自己却只有布鞋。枪声一响,他前50米领先,可惜22天旅途太耗体力,后半程慢下来,小组第五出局。200米预赛,他拼尽全力跑出21.9秒,还是止步小组第四。400米干脆跑不动了,退赛了事。虽然没进决赛,但他在赛场上的每一步,都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影子。 回国后,1932年9月16日,他到上海码头,群众夹道欢迎,像迎接英雄。1933年,南京全国运动会,他卷土重来,100米10.7秒、200米22秒,又破纪录,这成绩保持了25年。1936年,他再战柏林奥运会,虽然没拿名次,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感染了不少人。 1950年,刘长春回大连,在工学院当体育老师。他教学生跑步,传授经验,操场上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晚年他还写了本《短跑运动》,把自己对田径的心得全留下来。1983年3月25日,他因病去世,享年74岁。1987年,那本书出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东北大学建了个“刘长春体育馆”,大连也立了他的雕像,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还题词“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这辈子,没拿过奥运奖牌,但他的意义远超一块金牌。1932年那双布鞋,跑的不只是成绩,更是中国人第一次站上世界舞台的尊严。他从穷小子到奥运先锋,一路靠的是坚持和勇气。那个年代,中国积贫积弱,他能走出去,已经是个奇迹。 他的故事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奥运会后,有人问他为啥成绩不好,他淡淡说:“坐船太累了,跑鞋也没。”这话听着简单,却让人心酸。那时候的中国,哪有条件跟欧美比装备和训练?刘长春能跑成这样,全凭一股硬气。 后来,他教书育人,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有人说,他最大的贡献不是跑了多快,而是让中国人知道,只要敢拼,世界舞台上就有咱的位置。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