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陕西一女子在大街弄丢了自己2岁的儿子,丈夫无法忍受她一直寻子,索性离了婚,32年后,她终于在四川找到亲生儿子,谁料刚见面,儿子却说:“妈妈,我见过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10月的一个傍晚,陕西西安的街头还带着秋日的凉意,李静芝远在外地出差,丈夫毛振平照例去幼儿园接两岁的儿子嘉嘉。 父子俩走在回家的路上,嘉嘉吵着口渴,毛振平便带他拐进路边一家熟悉的饭店,想去后厨接杯水,他让儿子坐在大厅的板凳上,叮嘱了一句“在这儿等爸爸”,转身不过几分钟,回来时却发现孩子不见了。 毛振平慌了,四处寻找,饭店里里外外翻了个遍,服务员和老板也帮着喊,可嘉嘉就像人间蒸发,踪影全无,那一刻,谁也没想到,这个短暂的疏忽,竟让李静芝的家庭坠入32年的深渊。 接到丈夫电报的李静芝几乎崩溃,她丢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回西安,一下火车,她顾不上歇息,拉着丈夫直奔饭店,拿着嘉嘉的照片逢人便问:“见过这个孩子吗?两岁,圆脸,单眼皮……” 街头巷尾贴满了寻人启事,亲戚朋友被发动起来,警方也介入调查,可所有的努力都像石沉大海,夜晚,李静芝抱着嘉嘉的小衣服,脑海里全是孩子哭喊“妈妈”的画面。 她不敢想儿子是否挨饿受冻,更不敢想他是否已被拐走,丈夫自责得几乎说不出话,夫妻俩日夜煎熬,家庭的温馨被无尽的痛苦取代,几年后,寻子的压力和彼此的埋怨让婚姻走到了尽头。 1993年冬,他们在民政局签字离婚,李静芝搬进一间狭小的出租屋,床头摆着嘉嘉的照片,决心独自继续寻找。 离婚后的李静芝辞去了工厂的工作,背上一个帆布包,里面装满寻人启事和儿子的照片,开始了漫无尽头的旅程,从陕西到河南,从东北雪原到西南山村,她走过20多个省份,行程数十万公里。 每听说一处有流浪儿童的消息,她就连夜出发,挤在硬座车厢里熬过无数个黎明,饿了啃口干粮,钱花光了就打几天零工,她从不喊苦,只怕错过任何一丝希望。 有一次,她追随线索来到一个偏远村庄,却被误认为“偷孩子”的骗子,险些挨打,即便如此,她从没想过退缩,出租屋的窗台上,车票存根越摞越高,见证着她的坚持。 她也曾因思念过度患上抑郁症,夜里抱着照片痛哭,可天一亮,她又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时间如流水,转眼到了2010年,网络和科技为寻亲带来了新的希望。 李静芝加入了“宝贝回家”志愿者团队,学会用数码相机拍摄短视频,将嘉嘉的信息传遍网络,她频频参加寻亲节目,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每次节目播出,她都守在电话旁,期盼奇迹发生,她还协助其他家庭团圆,看着29个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她既欣慰又酸楚,自己的嘉嘉却依然杳无音讯。 殊不知,命运早已埋下伏笔,远在四川的嘉嘉,已长成一个青年,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李静芝的寻亲视频,他被这个母亲的坚持触动,觉得视频中的小男孩有些面熟,却从未想过那就是自己。 2020年春,一个电话打破了32年的沉寂,公安部打拐办通知李静芝,四川绵阳一名叫顾宁宁的男子,其DNA与她多年前存档的样本完全匹配。 听到这个消息,李静芝几乎不敢相信,手中的电话滑落在地,她颤抖着赶往四川,认亲现场,她一眼认出了儿子眉间那道熟悉的疤痕,顾宁宁看着面前这位瘦弱的母亲,哽咽地说:“妈妈,我见过你。” 原来,他常看寻亲节目,曾被李静芝的故事深深打动,感叹这位母亲的艰辛,却不知自己就是她苦寻32年的孩子,母子相拥而泣,李静芝抚摸着儿子的脸,泪水止不住地流。 得知顾宁宁被养父母善待,读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家庭,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顾宁宁回忆,两岁时他被带到一个村庄,五岁后随养父母搬到成都。 养父母视他如己出,他从不知自己是被拐的孩子,直到DNA检测揭开真相,认亲后,李静芝搬到儿子附近,只想多陪陪他,把32年的思念化作日常的温暖。 她没有停下反拐的脚步,仍在宣传DNA采集的重要性,鼓励更多家庭重燃希望,截至2023年,全国打拐数据库已助近5000个家庭团圆,李静芝的故事成为无数父母的灯塔。 32年的寻子路,李静芝用母爱对抗时间与绝望,顾宁宁的那句“妈妈,我见过你”,不仅是一个意外的巧合,更是她坚持的回响。 这场漫长的追寻,让一个普通女工成为寻亲路上的坐标,也提醒世人,母爱可以穿越万难,科技与信念能点亮回家的路,愿天下再无离散,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身边安然成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CCTV《等着我》
1988年,陕西一女子在大街弄丢了自己2岁的儿子,丈夫无法忍受她一直寻子,索性离
如梦菲记
2025-04-14 22:15:17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