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当乔冠华跟女儿坦诚说,自己要迎娶章含之的时候。女儿乔松都突然爆发了,喊道:爸爸,我只求你一件事,去把妈妈给我找回来,你把她忘了,我可没忘。 尽管出生在异国他乡,龚澎的童年却常伴革命的故事和家国情怀。父亲会在夜深人静时,向她和兄弟姐妹们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1933年,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龚澎通过广泛阅读进步的书籍和刊物,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激荡和洗礼,她对那些关于延安的描述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她不仅书学渊博,还具有美丽的外表和流利的英语能力,这使她在同学中异常突出。 1935年,北平城内的政治氛围紧张而充满变革的气息。12月,随着“一二九”运动的爆发,龚澎勇敢地站在了抗议队伍的最前线,成为了示威游行的队长。同学们称她为“花木兰”。 1936年,龚澎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此她与在上海的父母作了最后的告别。在离别的那一刻,虽然她没有明确告诉父母自己的目的地,但经历丰富的父亲早已洞悉她的意图。他严肃而深情地对她说:“你要选择的道路,若认为是正确的,就不要回头;若想回头,家门不再向你开放。”含着泪水,龚澎坚定地点头,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 不久后,龚澎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和学习。她进入了革命学校,凭借流利的英语能力,还曾担任毛泽东的翻译。1939年,她随彭德怀前往南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并出色地担任了彭的秘书。在那里还遇到了今后的伴侣,朱德的秘书刘文华。 1940年,彭德怀的鼓励下,龚澎与刘文华在延安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结婚后不久,革命的呼唤再次将他们分开。龚澎被选派到重庆,担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同时还负责新闻报道。朱德在她离开前提醒她,如果愿意,她可以选择留在延安,但她决定忠于职责,奔赴重庆,而刘文华则留在延安继续他的工作。 1942年,龚澎自己的健康问题尚未解决,便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不久后,她又得知丈夫刘文华因病去世的消息。 当这一消息传到重庆时,鉴于龚澎已经遭受了失去父亲的打击,周恩来决定暂时不告诉她真相。然而,真相终究无法隐藏,龚澎最终还是从周总理那里得知了噩耗。但面对双重打击,决心继续前行,坚守丈夫的遗愿,终身奋斗于革命事业。 1943年,她与乔冠华在重庆的工作中日益接近,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物,逐渐萌生了深厚的感情。最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坠入爱河,并在重庆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董必武甚至为他们题诗庆祝。 在这段关系中,龚澎不仅找到了爱情的慰藉,也在重庆的国际聚焦下,继续担负起了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革命形势的责任。她以流利的英语和得体的形象,为外国记者们翻译文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龚澎与丈夫乔冠华都跻身成为国家的杰出外交家。在龚澎的细致管理下,家庭生活井井有条,她将家里的事务打理得井然有序,甚至连女儿乔松也常赞母亲的贤惠与能干。 龚澎对乔冠华的支持与尊重表现在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她总是谦逊地将聚光灯让给丈夫。乔冠华对此也深感依赖,他经常称赞龚澎是他的主心骨,她的存在使他能更好地承担起外交重任。 然而,1969年,龚澎因长期的过劳和压力患上了高血压并引发脑溢血,这使她不得不接受长期的医疗治疗。即便在医院中,她依旧牵挂着家庭与国家的事务,病榻上她还在处理来访的外宾和文件。 1970年,龚澎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脑动脉血管破裂使她失去了大部分的思维能力。得知龚澎病情的周总理亲自到医院探望,并安排了最好的医疗团队进行抢救。但即便是这样,周总理在看到昔日精明能干的龚澎如此状况时,不禁悲痛地说:“我看不了龚澎这个样子,我很难过。” 乔冠华每天都在医院守候,满心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1970年9月20日,龚澎因病逝世,享年56岁。她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作为对她贡献的特殊纪念。 龚澎的去世给乔冠华留下了深深的悲痛。甚至在通话中对老友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与悲伤,他的家中充斥着酒瓶和落寞的氛围。 1973年,乔冠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娶了小他22岁的章含之,女儿乔松都突然爆发了,喊道:爸爸,我只求你一件事,去把妈妈给我找回来,你把她忘了,我可没忘。 这段婚姻带来了一些争议和家庭的疏远,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章含之的陪伴让他的晚年不再孤独。
1973年,当乔冠华跟女儿坦诚说,自己要迎娶章含之的时候。女儿乔松都突然爆发了,
趣叭叭呀
2025-04-15 11:00:59
0
阅读:114